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主視覺FB-Banner-2形象圖
首頁 蹲點實作 Pusu Alang :共勞共作_部落蹲點實作生
:::

Pusu Alang :共勞共作_部落蹲點實作生

實作目標
以推動跨部落合作為目標,重點聚焦Cyakang支亞干(西林村)、Morisaka摩里沙卡(萬榮村)、Ihunga悅付南(紅 葉村)這三個部落的文化資源與產業發展潛力。 我們將評估這些部落中可推動的在地資源,並藉由課程實作的方式,讓參與者深入了解每個部落的獨特文化背景與發展機遇 目前三個部落主要推動的地方DNA及創生工作如下 (1) 支亞干:#山蘇食農、#南島史前遺址、#編織工藝、#陶器製 作、#部落走讀… (2) 摩里沙卡:#野溪溫泉、#文化溯溪、#山林體驗、#林田山轉 型正義… (3) 紅葉部落:#編織工藝、#福利雞蛋、#部落小旅行、#山胡 椒…
  • 實作單位

    阿改玩生活有限公司

  • 實作期間

    2025-04-01 ~ 2025-07-31

  • 實作天數

    20天

  • 實作區域

    東區(宜蘭、花蓮、臺東)

  • 名額與類型

    預計招募5名; 其中2位社會青年、3位學生青年

  • 實作費用

    預計每名支付20000元實作費

  • 聯絡人 / 電話

    許雁如 / 0933445122

實作場域
  • 支亞干部落-阿改耕吧園區地址:花蓮縣萬榮鄉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162-1號
  • 摩里沙卡部落-山風露宿地址:花蓮縣萬榮鄉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219號
  • 悅付南部落-紅葉福利雞蛋舍地址:花蓮縣萬榮鄉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47-4號
支亞干部落
實作單位提供資源

採取「業師陪伴」的形式,為每位蹲點實作生配對 一位在地輔導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協助,確保實作 生在部落的學習過程順利且富有成效。這種陪伴方式不 僅促進實作生與當地部落的深度連結,還幫助他們在實 作過程中獲得更多實踐經驗與靈感。

輔導員的主要職責包括:

1. 交通規劃與住宿安排:協助實作生規劃交通路線, 安排適當的住宿,確保他們在部落期間的生活便利 與安全。

2. 業師媒合:根據實作生的興趣與專長,媒合適合的 業師,提供業師自身的專業來指導,深化實作生對 地方事務的理解。

3. 實作課程設計:與實作生共同設計實作課程,確保 內容符合地方需求,同時提升實作生的實務能力。

4. 創新思路討論:與實作生保持緊密互動,共同發想 關於地方提案的創新思路,鼓勵實作生提出創新的 行動方案。

5. 在地連結促進:透過參與社區活動、與居民互動等 方式,促進實作生與當地部落的深度連結,培養對 地方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串聯地方創生店家,青年 或單位至少10個。

6. 實踐經驗分享:分享自身在地工作的經驗與心得, 為實作生提供實踐參考,幫助他們在實作過程中獲 得更多靈感與啟發。

透過上述多元的陪伴與指導方式,輔導員能有效引導蹲 點實作生深入社區,累積實務經驗,並培養其在地行動 的能力與熱忱。這種全方位的支持體系,確保實作生在 部落的學習過程順利進行,並為地方創生注入新的活力。

實作內容

一、實作項目規劃

(一) 歷史生活

1. 田野調查技術教學:教授實作生進行實地觀察的方 法,包括參與觀察、訪談與對話技巧、紀錄與書寫, 以及田野倫理的遵循。

2. 地方書寫教學:指導實作生如何將蒐集的地方素材 轉化為報導文章,並用書寫呈現地方故事。

3. 文化走讀設計:將歷史與生活的資料轉化為走讀路 線,串聯不同地點,形成以故事為主軸的移動路徑。

4. 走讀輔具設計:透過設計輔具,強化走讀過程中的 五感體驗,使參與者更深刻感受文化。

 (二) 飲食文化

1. 地方農作物/植物調查紀錄:調查地方常用的食用 或藥用植物,分析其生長特性、文化意涵、應用方式 及特色料理。

2. 自然素材餐具調查:調查並記錄部落傳統及現代使 用的自然素材餐具,探索其文化背景。

3. 食譜紀錄:記錄地方特色料理的烹飪過程及飲食文 化,保存傳統食譜。

4. 飲食轉譯與設計:選擇幾樣代表性的飲食項目,設 計食物故事卡或體驗工作坊,甚至可設計地方特色餐 桌,呈現飲食文化。

(三) 工藝技藝

1. 部落傳統工藝DNA調查:選擇部落特有的工藝,如 陶作、編織、木作、玉石等,進行工藝特色的調查, 了解材質、文化意涵及用途。

2. 工作坊媒合:媒合實作生至適合的工作坊,與經營 者討論實作策略,並安排實作課程。

3. 設計與發想:根據工藝特色,實作生可選擇設計社 群行銷方案、體驗工作坊、文創品設計,或進行商品 優化提案。

 

二、課程要求 實作生需至少參與一次地方課程,從中深入了解當地文 化並發掘提案靈感。

三、業師討論 每月將舉行至少1次業師討論會,每次約兩小時,旨在 確認實作生提案的進度,並針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 與指導。

輔導業師暨輔導方式
  • 程廷
    程廷 阿改玩生活負責人,並投入社區營造及地方創生 工作達10年。專長田野調查、地方書寫,出版散文集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2021:九歌),並獲台灣文學 獎金典獎。
    輔導方式:針對歷史生活項目及飲食文化,負責支亞干 部落的引路人,規劃相關課程,媒合地方店家,並與 37 實作生共同討論確認提案方向。
  • 許雁如
    許雁如 阿改玩生活總經理,學習傳統編織6年,專長文 創品設計,並任職支亞干文化健康站負責人。
    輔導方式:針對工藝技藝及農人農田項目,負責悅付南 部落的引路人,規劃相關課程,媒合地方店家,並與 實作生共同討論確認提案方向,協助完成提案。
  • 許雁如
    許雁如 阿改玩生活總經理,學習傳統編織6年,專長文 創品設計,並任職支亞干文化健康站負責人。
    輔導方式:針對工藝技藝及農人農田項目,負責悅付南 部落的引路人,規劃相關課程,媒合地方店家,並與 實作生共同討論確認提案方向,協助完成提案。
學習成效

一、Dream Idea提案 計畫預計輔導蹲點實作生提出5項Dream Idea提 案,這些提案將結合部落文化與當地資源,從不同面向 發掘潛在的發展機會與創新構想。

二、 預計達成之學習目標

(1) 田野調查:實作生將學會進行田野調查的基本 技能,包含觀察部落社群的參與技巧,並培養 田調倫理,以尊重和理解為前提與當地社群互 動。

(2) 地方書寫:實作生需掌握如何將田野調查所得 的素材進行整理,並將其書寫成符合當地觀 點、報導式或科普化的文章,使其他讀者也能 容易理解。

(3) 地方議題發掘:實作生將培養敏銳的觀察能 力,能夠發現與地方相關的議題,並學會如何 透過共學、組織與合作的方式,來應對這些議題,激發創新解決方案。

(4) 文化轉譯與產業發想:依據實作生的蹲點項 目,將部落文化轉譯並設計為多元形式的體驗 項目,如走讀、工作坊、教案等,發想出具產 業潛力的提案。

(5) 回饋問卷 :由輔導業師設計問卷,每位實作生 填寫,進一步蒐集實作生在調查期間的反饋, 可作為來年計畫執行上的改善資料參考。

三、 評估方式

(1) 文化轉譯能力:實作生需自行設計一場走讀或 其他形式的活動,向他人介紹實作蹲點的部落 文化,由輔導業師驗收此文化轉譯的成果。

(2) 生活技能掌握:實作生需學會至少一項部落生 活技能,如辨識當地常見的食用或藥用植物、 劈柴生火、開貨車或製作傳統料理等,並由輔 導業師親自驗收其能力。

(3) Dream Idea提案:每位實作生需提出一項 Dream Idea提案,並與輔導老師共同討論具體內容。此提案將經由輔導老師驗收,評估其創 新性與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