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實作生形象圖
首頁 蹲點實作 JALAN JALAN 看見移百種生活-移工地景實作計畫
:::

JALAN JALAN 看見移百種生活-移工地景實作計畫

實作目標
立足在地,連結多元。培力蹲點實作生成為具有跨文化理解力、行動力與紀錄力的青年行動者。透過結合田野調查、遊程設計與文化商品開發等實務經驗,推動移工議題的社會行動,深入東協廣場移工生活場域,促進地方創生與文化共融,打造更友善的多元共生社會。
  • 實作單位

    社團法人壹零玖伍移民工文化協會

  • 實作期間

    2025-06-16 ~ 2025-09-30

  • 實作天數

    20天

  • 實作區域

    中區(苗栗、臺中、彰化、雲林、南投)

  • 名額與類型

    預計招募5名; 其中1位社會青年、4位學生青年

  • 實作費用

    預計每名支付20000元實作費

  • 聯絡人 / 電話

    洪士育 / 0911039711

實作場域
  • 1095辦公室地址:臺中市中區台灣大道一段31號11樓
  • 東協廣場地址:臺中市中區綠川西街135號
實作單位提供資源

<meta charset="utf-8" />

培訓規劃與輔導協助

  1. 職前訓練及在職訓練(16小時):
    • 基礎課程(移工文化背景介紹、田野調查技術培訓、短影音與文化紀錄方法,4小時)
    • 跨文化溝通與移工故事挖掘工作坊(3小時)
    • 文化導覽設計與優化工作坊(3小時)
    • 文化商品設計與行銷策略實務(3小時)
    • 社群經營與影音製作實務(3小時)
  2. 個人化專案實作:
    • 實作計畫規劃分享會:職前課程結束後,依實作生興趣專長,選擇文化紀錄、遊程策劃或商品開發等方向,以此提出實作計畫,並在單位辦理實作計畫分享會上進行分享與回饋。
    • 實作計畫分享會以實作生發表實作計畫為主軸,規劃各實作計畫回饋與討論,並由業師提出協商反思題目,由提案實作生與其他實作生共同討論。
  3. 各階段團體討論與定期輔導:
    • 規劃每2週或協議時間由輔導業師主持團體反思與進度分享會,協助解決困難並提供方法建議。並規劃團體討論階段,由實作生提出實作計畫執行相關議題,其中包含議題內各方角色動態與利害關係人分析,以進行小組討論、角色演練與發展地方協商方式。
    • 個別輔導,由輔導業師與個別實作生邀約個別輔導時段。
    • 專業業師輔導,以實體或線上方式進行實作方案執行輔導。專業業師名單規劃,導覽行程設計:楊萬利(緬甸街雜誌創辦人)、影像設計:蔡崇隆(九槍導演、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 資源投入:提供場域、田野調查設備及相關資料庫
    • 協力合作夥伴資源(如台灣熱吵民主協會、社區營造組織等)
實作內容

以下為實作生工作項目,請確定申請後,先由此網站報名,我們會再寄Email,請報名者再填寫本單位的google表單,以更了解報名者的蹲點實作想法,謝謝。

實作生全體共作項目:

1.田野調查與故事挖掘:

  • 共同完成至少10位移工故事的訪談與紀錄,產出1份田野報告

2.社群內容經營:

  • 輪值經營「1095」社群平台,發布至少6篇貼文

3.成果展示策劃:

  • 共同協助策劃並執行「移工文化故事展」,包括展覽內容設計與互動體驗區佈置

實作生興趣分組項目:

1.遊程設計與導覽實測:

  • 設計至少1條東協廣場文化導覽路線,並完成1次導覽實測

2.導覽刊物設計:

  • 參與導覽刊物設計,完成至少1項搭配導覽的刊物

3.影片製作:

製作影片,完成至少1部移工地景紀錄影片

輔導業師暨輔導方式
  • 官安妮
    官安妮 移民工議題研究、議題倡議、教案設計、移工培力課程設計、性別研究
    輔導方式:定期個別指導會議 每兩週固定一對一輔導時間,針對實作生的調查進度與遇到的困難提供諮詢 協助檢視田野筆記與訪談紀錄,給予方法論建議 引導實作生反思觀察心得,深化文化理解 團體工作坊帶領 每月主持一次團體討論,讓實作生分享經驗與互相交流 帶領實作生進行移工文化議題探討,加深對在地脈絡的掌握 協助實作生將觀察發現轉化為具體行動方案
  • 洪士育
    洪士育 社區營造、社會福利、兒少權益專長、審議民主專家,具豐富在地議題審議經驗
    輔導方式:定期個別指導會議 每兩週固定一對一輔導時間,針對實作生的調查進度與遇到的困難提供諮詢 協助檢視田野筆記與訪談紀錄,給予方法論建議 引導實作生反思觀察心得,深化文化理解 團體工作坊帶領 每月主持一次團體討論,讓實作生分享經驗與互相交流 帶領實作生進行移工文化議題探討,加深對在地脈絡的掌握 協助實作生將觀察發現轉化為具體行動方案
  • 江彥杰
    江彥杰 移民工議題研究、議題倡議、教案設計
    輔導方式:實地訪查陪同指導 定期陪同實作生進行田野調查,示範訪談技巧與觀察方法 協助建立與在地社群的聯繫網絡 提供即時回饋與建議,確保調查品質   2.成果產出指導 協助規劃文化遊程路線與內容設計 提供商品開發構想與可行性評估 指導成果報告撰寫與展示規劃   3.資源連結與轉介 引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進行諮詢 協助連結地方組織與社區資源 提供未來發展方向建議與機會
  • 蔡崇隆
    蔡崇隆 九槍導演,擅長紀錄片及短影音製作,影像紀錄專業指導。曾任平面媒體記者,商業電視專題記者、公視紀錄片製作人及第六屆董事。 現為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及獨立製片。 長期關注人權、環境、多元文化發展等社會議題,作品兼具理性思辯與人文關懷。
    輔導方式:指導實作生拍攝、剪輯短影音作品 提供成果展影像內容策劃建議
  • 楊萬利
    楊萬利 緬甸街創辦人,擅長設計多元文化導覽路線、商品
    輔導方式:指導實作生設計遊程、文化商品 提供遊程及文化商品設計後的通路建議
學習成效

<meta charset="utf-8" />

1. 預計輔導蹲點實作生至少提出1項Dream Idea提案。

2. 預計達成之學習目標(可培養蹲點實作生哪些投入在地事務的能力或 素養)及如何評估 

 

學習目標

成果產出

評估方式

文化觀察力

完成10則移工故事訪談與1份田野調查報告

報告完整度與故事紀錄呈現力

遊程設計與行動力

設計並實測1條文化導覽路線

導覽設計創新性與實測體驗回饋

文化商品設計力

參與導覽刊物設計,完成至少1項搭配導覽的刊物

商品創意與市場可行性

社群經營與紀錄力

發布6篇社群內容與1支短影音

社群貼文觸及率與互動數據

跨文化溝通與公共影響力

參與策劃「移工文化故事展」,完成展覽內容

觀展人數與展覽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