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實作 - 漁林探索海岸創想
實作目標
調查海岸聚落文化並梳理及具體化分享、參與食魚與教育行動發想/優化/實踐、地方未來發展提案成果行動列車執行
-
實作單位
社團法人大小港邊地方創生協會
-
實作期間
2025-06-01 ~ 2025-09-30
-
實作天數
45天
-
實作區域
南區(嘉義、臺南、高雄、屏東)
-
名額與類型
預計招募5名; 其中2位社會青年、3位學生青年
-
實作費用
預計每名支付20,000元實作費
-
聯絡人 / 電話
呂佩芸 / 0973-281051
實作場域
- 大小港邊熱帶漁林地址:屏東縣林邊鄉崎峰村光前路68-1號
實作單位提供資源
-
地方脈絡連結及生活陪伴支持:協助連結當地社區或產業合作夥伴、並提供住宿空間、同時搭配體驗活動指導員進行陪伴,住宿方式為2-4人1室,並以同生理性別同房為原則,特殊情形除外(如已有婚姻關係者)。
-
行動所需方法及設備支援:訪談工具(錄音設備、相機)、創意提案工作坊、調查方法、成果呈現、食魚產業專家指導。
-
行銷及視覺設計協力或指導:活動所需的行銷管道、專業視覺設計呈現協助及設計工作坊讓實作生有能力規劃及產出。
-
場地及學校媒合及行動經費支持:將協助媒合對接學校及臺灣其他活動場地支援,並給予行動上所需的經費支持。
實作內容
-
地方生活體驗及陪伴:安排實作生參與地方居民的日常活動,如參與漁業工作、文化節慶、地方工藝製作等。通過生活化的體驗,了解地方居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並建立與地方居民的互動。
-
地方文化調查學習及日誌:實地訪談地方居民、業者及文化工作者,調查漁村歷史、文化資源與生態現況,並將調查內容整理成圖文、影片或其他形式的成果分享,並透過定期日誌及會議分享體驗狀況。
-
地方內容創意創新:以食魚體驗案例(如鮪旗魚、石斑魚、白蝦)為基礎,進行內容優化與創新設計,例如設計互動教案、體驗活動或創意行銷方案。
-
地方成果實踐:將優化後的內容與地方小學合作進行發表與實測2場(海濱國小、林邊國小),活動形式包括課堂教學、工作坊或小型展示活動。
-
地方巡迴 ─ 海岸聚落行動列車:由實作生自主選定臺灣四處,設計食魚體驗行動列車的活動形式(如策展、廚藝教室、教育劇場或行動餐車),並進行成果發表與推廣。
輔導業師暨輔導方式
-
呂佩芸 以融入地方生活、在地工作及教育設計為協助項目。 具有七年以上之「田調資源盤點」、「青年陪伴」、「食魚農教育」、「圖文行銷企畫」等相關經驗。輔導方式:完整的實作期間陪伴,共同與實作生討論學習狀況、實作方案以及提案進行,在期間分享關於食魚教育體驗的經驗及方法,協助實作生融入地方生活,強化在地蹲點工作進行。
-
陳育盈 以專案管理及體驗設計為協助項目。 具有七年以上「專案執行管理」、「體驗服務設計」、「帶團接待」等相關經驗。輔導方式:隨時與實作生進行任務討論及管理,使實作生能於蹲點期間確實完成其蹲點任務,並定期與實作生討論體驗內容設計,給予相關專業經驗協助。
-
鄭文宏 以給予地方生活知識、調查、實踐多面向的支持為協助項目。 具有長期在地方生活耕耘及商業發展的經驗。輔導方式:根據實際需求搭配不同地方夥伴進入輔導,能夠貼合蹲點實作期間青年投入地方的現況調整。
學習成效
成果展現成效
-
輔導蹲點實作生提出1項Dream Idea提案。
-
完成地方成果實踐2場。
-
完成食魚體驗行動列車4場。
技能培養與學習成效
-
學習融入地方社會,從生活細節中挖掘地方特色與潛力,培養同理心與跨文化溝通能力。
-
培養田野調查能力、文化資源發掘能力及資料整理與呈現的能力。
-
培養創新設計能力、專案規劃能力及地方資源整合能力。
-
實踐教案設計與執行能力,學習如何與地方教育機構合作,了解地方教育需求。
-
強化團隊合作、專案執行與資源籌措能力,並學習如何在不同地方實施推廣活動。
評估方式
-
實作成果評估:通過作品(如調查報告、圖文呈現、教案設計等)與活動成效(如參與人數與反饋)評估實作成果。
-
參與者反饋:收集地方居民、合作學校及其他參與者對實作活動的評價,了解影響與改進空間。
-
學習成效檢測:通過實作生的階段性成果報告、反思日誌或團隊展示,檢測其能力提升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