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muskun kuzakuza工具人

muskun kuzakuza工具人

五年前,返鄉的我們因為買不起昂貴的傳統服飾,決定寫計畫學習製作,一腳踏進去後發現,做衣服並非單一計畫可達成。五年後,我們累積許多知識,從不敢想像到今年可以實踐,這段路程所要花費的時間與能力,都在一年一年的累積逐漸明朗,體認到唯有透過親自體驗才能將原屬於自己的文化知識找回,且必須腳踏實地的實踐和永續發展的反覆檢驗。所以今年延續去年未完成的織布腰帶製作;女性將實現過去親手製作服飾的夢想,向工坊老師學習服裝打版製作,並於明年度考取丙級證照;而男性則向部落長輩學習鞣皮技術,並在母語教學過程中熟記專有名詞。最後將於Facebook粉絲專頁向部落、族人們報告。

【大合照】

@ 2022-10-22

本日工事:結尾與分享

最後一堂課,我們想和老師一起好好聊天分享這段時間的學習故事,我們一邊吃著學員準備的食物,一邊聊這些製作的過程和故事,老師期待著,我們在課程結束後還會繼續製作,不斷延續著這些知識。

#山海情人布農阿美的山林工藝生活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 #加瑪勒工作室

【老師可以再一次嗎】

@ 2022-10-22

本日工事:繞藤

繞藤環對我們來說是最困難的,老師輕輕鬆鬆就繞出一個藤環,我們卻像是不斷迷路的孩子,一次次要求老師再教一次,太難了,太難了...

#山海情人布農阿美的山林工藝生活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 #加瑪勒工作室

【很辛苦的採不要浪費】

@ 2022-10-22

本日工事:削藤

這次的課程出發點,就是希望利用山林所採集到的素材,應用在工藝上,而刀子的選擇,我們就刻意請打鐵店製作鐵管一體成形的刀型,在外纏繞黃藤變成穩固的刀柄。於是拿出上次經過初步處理好的黃藤,老師開始教導削藤的方式,老師希望大家可以小心一點處理,畢竟很辛苦地採集,削斷就太可惜了,一點一點的削薄,不要過度施力,慢慢地將藤削成所需要的薄度,真的很難想像過去的長者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處理這些自然素材。

#山海情人布農阿美的山林工藝生活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 #加瑪勒工作室

【壓刀才是最難的】

@ 2022-10-22

本日工事:壓刀

其實刀鞘製作最難的一個步驟是在壓刀,因為壓刀一旦做得不對,可能會讓木材崩掉,甚至穿孔過去,破壞了整個造型。老師小心翼翼地幫每個人看壓刀的動作,不過,我們沒有虧欠老師的呵護,幾乎都順利完成了壓刀,噴上亮光漆之後,就可以準備下一堂課程了。

#山海情人布農阿美的山林工藝生活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 #加瑪勒工作室

【你還可以嗎?】

@ 2022-10-22

本日工事:雕刻

雕刻時,幾乎都是安靜地,老師也默默在一旁觀看大家的姿勢,有時是木夾的位置放錯,下刀的角度不對,老師一眼就會看得出來,每當老師一來指導,雕刻的順暢度直接就提升一百倍。

#山海情人布農阿美的山林工藝生活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 #加瑪勒工作室

【看著它的深度調整】

@ 2022-10-22

本日工事:雕刻練習

大家設計完刀鞘雕刻圖文後,在鉛筆描繪的木頭上,仍然遲遲沒有人敢下刀,於是老師拿出切割木材的剩料,讓我們在上面練習雕刻的手感,由於我們幾乎都是第一次嘗試雕刻,老師囑咐雕刻時必須保持一致,讓雕刻的深度一致才會好看,這種極具手感的工作,真的必須一次次的練習,才能漸漸掌握的技巧。

#山海情人布農阿美的山林工藝生活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 #加瑪勒工作室

【每個人的刀鞘木頭都不同】

@ 2022-10-22

本日工事:刀鞘木材的特性

在經過一整堂課的設計後,老師回頭在講解一次每個人手上的木片,老師選擇讓每個學員的木材都不同,有桃花心木、烏心石木、櫸木和牛樟等,在這樣的課程中,讓我們再次重新檢視木紋和設計。

#山海情人布農阿美的山林工藝生活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 #加瑪勒工作室

【開始發揮你們的創意】

@ 2022-10-22

本日工事:設計刀鞘

老師依序展示了幾把他所完成的刀子,以及半成品的刀子,轉頭向我們說道「換你們了阿」。老師在沒有過多的干涉的狀態下希望我們先盡量發揮創意設計,在不考慮地是否有足夠技術的狀態下,盡力的畫,留下彷彿陷入深深思考的眾人。

#山海情人布農阿美的山林工藝生活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 #加瑪勒工作室

【工具非常重要】

@ 2022-10-21

本日工事:磨刀

要做刀鞘,就必須把刀子先磨到正確的大小,而雕刻刀更是必須好好打磨,這會決定了雕刻出來的成品好壞,所以老師說,工具非常重要。磨刀的手勢很重要,刀子必須要能夠平均的磨到,角度非常重要,一邊磨一邊觀察磨到的地方,整堂課大家都屏氣凝神的,老師也一一檢查大家有沒有都磨到定位。

#山海情人布農阿美的山林工藝生活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 #加瑪勒工作室

 

【這把刀還可以修嗎】

@ 2022-10-21

本日工事:認識刀及木材

老師開始講解製作步驟之前,花了整整一堂課來和我們分享刀子的故事,從不同族群的常用刀型,到過去老人家如何使用和製作刀子,一件件充滿生命力的內容浮現出來,讓我們更珍惜手上所有的這把刀子,學員們也紛紛拿出自己家裡有的各種刀具請老師鑑定,再接上一堂豐富的木材課程,一整套製作刀鞘的知識直接就攤在了我們面前!

#山海情人布農阿美的山林工藝生活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 #加瑪勒工作室

【老師我的又壞掉了!】

@ 2022-10-21

本日工事:處理藤

要把藤處理好真的是最難的工作,剛採下來的藤要趁著還有水分的時候趕快處理,考驗著每個人持刀的技巧,幾乎全身都要用上力氣,才能讓藤分得乾淨平均。但是,藤總是被削得一邊粗一邊細的,呼喊老師的聲音不間斷,用壞了好多辛苦採下來的藤,讓大家高呼也太難了吧!

#山海情人布農阿美的山林工藝生活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 #加瑪勒工作室

 

【啊!那個藤心!】

@ 2022-10-21

本日工事:採藤

第一次跟著老師一起上山,看到滿山的黃藤,大家都在期待著什麼時候可以去採,老師則說,你們挑自己喜歡的啊,就像是去市場買菜那般的輕鬆愜意。採藤不容易,若是要採藤心更辛苦,所以老師說這樣就好了,阿美族的夥伴看著黃藤就這樣被砍掉的那一刻,覺得世界崩塌了,望頭看著採不到的藤心,看起來也太難過了吧!

#山海情人布農阿美的山林工藝生活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 #加瑪勒工作室

【完成了!】

@ 2021-11-22

本日工事:織布腰帶製作

雖然照片上都是未完成品,但夥伴們回家都很認真的完成他。而真正完成的這天都缺席,哈哈哈哈!

去年夢想著製作自己的織布工具,今年繼續做織布腰帶!在去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庫房時,意外看見布農族的弓織帶,於是大家很想做做看,也將成品帶回家問長輩是否曾見過這樣的物件。一點一點的完成自己的配件,也在過程中和家人們一起找回記憶與技藝。

#衣難忘布農服飾製作傳承計畫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糸糸積地工作室

【真的完成了!】

@ 2021-11-18

本日工事:布農族傳統服飾製作

服飾製作最後一堂課,大家用很短的課程時數裡,做出至少男女布農族服各一套,雖然過程中因為要大量吸收新知識而苦惱,但最後的果實終究是甜美的,實現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親手裁製族服。

一起拍照時彼此驚呼對方的服飾是如此的美麗,缺少男性模特兒的我們,就只能請小梅犧牲一下了。

#衣難忘布農服飾製作傳承計畫識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依蘋工作室

【老師,我的頭腦不清楚了!】

@ 2021-10-12

本日工事:女子下裙打版

服飾製作的第四堂課,終於進入女子服飾製作,但沒想到這才是真正挑戰的開始,老師講解了三種布農族服飾常見的女子下裙樣式,光是理解就花了大家一天的時間,練習畫圖、在日曆上剪版型,老師在過程中也向我們分享自己的學習經歷與製作衣服的小技巧,學習任何事物就是不斷的練習,練習過後理解了,那就是自己的東西了。

【我好像在復健喔】

@ 2021-10-12

本日工事:繞經線與製作小8

製作織布腰帶的第三堂課,慢慢組裝弓織器具,製作纏繞的小8、綁繩子的地方與繞弓織時的經線。在繞好經線後的整理動作,很像在做舒展筋骨的運動,讓大家不禁笑了出來。

#衣。難忘-布農服飾製作傳承計畫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糸糸積地工作室

【真的這麼大嗎?】

@ 2021-10-12

本日工事:男子上衣製作

服飾製作的第三堂課,製作服飾真的會讓人一直懷疑尺寸,懷疑當初量的尺寸是對的嗎?真的有這麼大件嗎?又一次抱著懷疑的心情製作,然後在滾邊時吃盡了苦頭,轉彎轉不好,布料剩太多都得拆,一件衣服的製作真的是不容易,尤其是要做刺繡的衣服更是費工費時。

【紫薇~~】

@ 2021-10-12
本日工事:製作小零件

製作織布腰帶的第二堂課。織布腰帶旁有兩隻木頭固定邊邊,避免織布時被過度拉扯而損壞。今天要做的就是這個小零件!過去長輩們較常使用青剛櫟、九芎等硬木,礙於崁頂部落的海拔限制,我們使用講師家附近長的紫薇。跟男人借刀來用,各種樣式的都有,但老師說:「最好用的其實是美工刀!」

#衣。難忘-布農服飾製作傳承計畫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糸糸積地工作室

【哇~好像裙子喔!】

@ 2021-10-12

本日工事:男子下裙製作

服飾製作的第二堂課,不斷地懷疑裙子真的需要這麼多布嗎?內心懷著疑問依著老師的步驟前進,在做完皺褶之後,真的變一件裙子了!老師說:「裙子要做的好看,就是勤勞一點用手慢慢抽皺褶,這樣的裙子漂亮!」

#衣。難忘-布農服飾製作傳承計畫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依蘋工作室

【手被刺到了!】

@ 2021-09-27

本日工事:製作弓織裡的弓

要弓織,就必須要有一把弓,大家拿起刀子開始削起,此時,陸陸續續出現了傷兵「我的手被竹子刺到啦!」,不只是考驗大家對於自己刀具的熟悉程度,還必須小心竹子被切割開鋒刃的切口呢。

#衣。難忘-布農服飾製作傳承計畫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糸糸積地工作室

【布剪下去就對了!】

@ 2021-09-01

本日工事:製圖打版

今天是我們上課的第一天,光是製圖打板就快把腦袋燒壞了,那麼多的數字要計算和換算,真的很需要回去再慢慢思考吸收,就像老師講的一樣,回去要自己慢慢想過一遍,然後多練習畫幾次,才能夠真正的學會餒!

#衣。難忘-布農服飾製作傳承計畫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依蘋工作室

衣。難忘-布農服飾製作傳承計畫

@ 2021-08-17

文化的詮釋權本來就是屬於該文化成員的,所以我們的衣服怎麼被認識、怎麼被看見、怎麼被穿在身上,自然是族人所能發聲的。不過受到資本主義市場化的影響,被快速地生產線取代,產生人與商品間的異化,而逐漸侵蝕文化的主體性。雖然我們只是一群年輕人,但這幾年我們秉持著向耆老學習的態度,記錄珍貴的工藝知識與故事。

我們想要的,無非就是製作一件屬於自己的族服,讓族服能更日常、更理所當然地被穿在身上。曾經,那是我們身上的標誌,是我們文化的驕傲與第二層皮膚的認同。我們褪下了傳統服,收進衣櫃底層,僅在祭典裡才將它拿出來。除了傳統文化應該更被重視之外,我們也考量到當代穿著的實用性與潮流性,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將文化穿著在身上。

期盼透過本次行動,能發揮共享互助的精神。一來是部落之間的共享互助,結合不同部落的能量與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二來是世代之間的共享互助,從年輕人、中壯年到耆老,部落中不同世代的族人,都是我們相互協力的對象,向耆老與上一輩學習文化知識,向年輕人互相凝聚文化意識。三來是文化與產業之間的互助共享,也就是說,文化創意產業是部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這類產業的前提,必須建基於對於部落文化的認識與理解,而非將文化消費與販賣,我們希望文化與產業二者能夠在上述的前提之下相互協力、共享互惠,這無疑的需要受到原住民族傳統智慧財產條例的保障與授權,透過這樣授權過程的運作,我們也能讓這法條的精神與保護要旨普遍為族人所知。

其實做了這麼多計畫與行動,心裡最底層的願望無非就是想在部落生活,期盼青年們在部落重新扎根的行動,能被在外觀望遲遲不敢返鄉的族人,和正在求學對未來迷惘的學子們看見部落生活的新樣貌,在傳承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能回家生活。

kauni iscicindun tu haimangsut 布農織事.織識

@ 2020-11-30

【織布工具人課程影像紀錄】

(小編推薦開聲音,織布機的聲音好好聽)

當初「想為自己、為家人製作衣服」而學習織布,織布時總是看著布箱想著過去,男人替女人製作織布工具後,依循文化禁忌再也不能觸碰女性的織布工具與織線,女人製作衣物給男人,織布的蹦蹦聲夾雜著挖空布箱的咚咚聲。

對了,我們12/5-6在華山文創園區有成果展示攤位喔,歡迎探班餵食

影像連結:https://youtu.be/WfoIqXIJzaA

#布農織事織識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蓋亞那工坊

織女織事

@ 2020-11-27

Langus Lavalian|霧鹿部落

想想小時候的時候其實有接觸過織布,但當時都是幫忙捲線而已,當時好像是一個展演的現場,看著年紀較大的學姊們織布。

確切的為什麼想織布我自己也忘了,隱約記得那時有工坊在開織布課,但考量交通因素後而作罷,幾天後忽然想起家中衣櫃裡有很多habang,那這些又是誰做的呢?詢問過後才發現,原來我的身邊就有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女–我的外婆。

因為外婆會織布的關係,所以更覺得自己應該要會織布,但礙於工作的關係一直沒時間,只好叫妹妹先去學,等她學完之後再教我做,所以我的織布老師是我的妹妹。

記得當時有請妹妹在學習的過程中錄影,看著她們祖孫倆總是中文母語的雞同鴨講,心裡覺得好笑又欣慰,我們家還有織女真好。

學織布後覺得,我想織衣服給我的家人,沒有一絲要拿來販售的想法,就單純地只是想替家人做衣服。所以去年我做了一件habang給老公,雖然今年他的手受傷,但還是堅持做織布工具給我(大愛心)。

織女織事

@ 2020-11-26

Ibu Lavalian丨霧鹿部落

小時候,總是跟媽媽坐在門口看著她縫補一家人的衣服,針在眼前不斷地穿梭,小小的我有模有樣地學著媽媽的動作,一針一線慢慢的將溫暖縫進心裡。

大學畢業後的我,在家裡幫忙了一年多,開始羨慕起工作賺錢的同學,想著我該做什麼好呢?考公務員嗎?還是警察或志願役呢?在連體檢都完成時,姊姊問我:「要不要去學織布?延平有開課餒,我們一起去好不好?」就是這句話開啟了我的工藝旅程,當時礙於經濟跟交通因素所以沒有學,但姊姊還是介紹我去關山的工作坊學習,記得在淑玲老師身邊時,看了很多的十字繡圖樣,老師有時也會和我們說說服飾變化的故事,之後也因為海端布農文化館的「百年文物特展」,看到很多美麗的服飾跟物件,想著:「若是我也可以替家人做這麼漂亮的衣服就好了!」在這之後更加堅定想學做衣服的心。

後來想起爸爸媽媽的衣櫃有一處放滿了族服,回家翻一下發現裡面有很多的織布背心,想著:「這些背心是哪裡來的?」問過之後才知道原來外婆會織布,記得當時因為在外面讀書很久的關係,所以跟使用母語的外婆整個是雞同鴨講,姊姊事後看我們的錄影總是很歡樂。

在利稻學織布時發生了很多小趣事,第一次過去時,因為在外面念書所以很少上去利稻,許久不見的外婆還問我是誰,之後因為缺線材,爸爸特替上來接我和外婆下山買線。因為我要錄影紀錄織布的工序,外婆好好的打扮一番才緩緩走出來。因為看到我在織布,技癢的外婆總是拿食物來誘惑我休息,這樣她就可以織一下了。記得當時是冬天,怕我冷的外婆把起火用的木頭丟到火裡,那時火大到好像要把房子給燒了。那時舅媽們看到我過去學織布,總會在一旁說著當初外婆也是叫她們學,結果最後是我去。記得因為學織布,親戚們總是說著:「幸好還有妳來跟cina學織布,以後可以做衣服了!」當時有一個嫁來的太魯閣族阿嬤總是會坐在旁邊看我,幾次之後才說「妳好像我的媽媽在織布一樣,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看著媽媽做這個,咚!咚!咚!」也永遠記得完成第一件habang時,外婆驕傲的對我說:「妳很厲害喔!以後要一直做這個當第一名喔!」

學習織布的我,體會到家族滿滿的愛與期待,因為織布,爸爸媽媽和我一起採集工具;因為織布,家人讓我到處去學習;因為織布,爸爸、弟弟仔和hafay替我製作織布工具;因為織布,所以要替大家做衣服。將心意用線去織、去繡進服飾裡溫暖大家。

學習織布、刺繡、月桃等等這些工藝,都是因為我很想要替家人做些什麼,想讓家人穿上漂亮的服飾、給家人好用的器物。也因著喜歡工藝,所以在這條路上結識很多夥伴,不再一個人織布刺繡。

織女織事

@ 2020-11-23

Ibu Istanda Takiscibanan |崁頂部落。

過去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學織布,所以我們家的小孩都要幫忙整經,這就是我的小時候。雖然以前就會織布,但婚後有小孩更堅定要做衣服的心。

 

踏入工藝界之初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得那麼順,開始接觸文物重製到現在,真正教我的應該是那些文物,之所以進步的別人快,是因為我看得很多並且想要突破技術,想著:「為什麼現在的人沒辦法做出這個技術,一定是哪個地方不見了!」就很想要把那個脈絡再找回來,也發現從服飾上可以看到技術的轉變!

 

在遇見孫老師後,他讓我學到我想要的東西,或許有人覺得我的技術是從平地人來的,可是我自己也反思:「為什麼這些技術現在都是平地人教我們?」或許他們很久之前做過田調,所以才可以教我們,我接著想:「為什麼我們的族人沒辦法教這個技術呢?」可能有些人不願意教,也或許是族人對自己沒有自信,覺得自己教的不是很好,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有些技術沒辦法傳下來。所以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到外面學技術回來,因為當我們在部落裡面做這些的時候,老人家她會想起來:「ㄟ!我以前也做這個!」當她想起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有共通話題,然後她會給更多意見,所以如果多聽她「我以前是這麼織的。」那就是多學了一個動作一個技術,其實我在部落裡面都用這種方式成長。

 

在老師的染色計畫中,我不只是學習技術,也在找尋自己失去的一切。過程中我們其實蠻辛苦的,因為要問老人家「怎麼染」這件事是已經斷掉的,就像我們問部分耆老也是一樣,只記得怎麼去處理麻線,但染這一塊比較不會。

後來我在部落了解到,過去其實有年齡制度,小孩子是處理材料的刮麻捻線,嫁人後才可以學技術和織布,所以真正會染色這些年齡的人已經走掉了,剩下的就是學刮麻的人。當時若我們再晚一點去的話,連這些當初還在刮麻的人都沒有了,就會不知道去哪裡找這些人。

 

學會織布後,其實我們家跟金娘老師家也算是同一個家族,所以我也因為這樣跟老師比較好一點點,她可能會問我一些有關於織布的事情,變成我們兩個在一起是談織布,我覺得很奇妙的是,她是巫師的時候,我覺得好陌生,完全沒有辦法連上去,也覺得她說「我們takiscibanan有你們把這個技術學下來真是一份驕傲!」從老人家口中講到這句話會覺得很高興,因為我覺得我不算辛苦,我是替媽媽她們高興,她們已經織布走很久了,一直在織布這一路上都不是走得很順,所以對我媽她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安慰。

 

以前媽媽在學織布的時候,我總是很羨慕爸爸都會陪著媽媽,且媽媽去上課這件事情爸爸從來不反對,要去哪個山上採集時,爸爸會開著車帶她去採集,之後甚至連織布箱都幫媽媽做,然後我就會跟先生說:「是不是織布的女人後面都要有一個會做織布箱的男人?」因為爸爸做的出來,為什麼你不行?所以我都用這個嗆他一下,覺得自己有一個布箱是家裡鑿出來的,織布時就會覺得很開心:「哇!家裡面的男人很看重織女。」

 

所以我覺得我的布箱是天時地利人和!當你想要做布箱的時候,木頭就出現了,因為木頭已經在那裡了不能不去鑿,所以我就跟先生說:「木頭已經在那裡囉!已經有人幫你從山上拿回來囉!還幫你切邊切好囉!」開始用的時候爸爸會在旁邊說:「好像不是這樣啊!」然後就來幫我鑿,之後姊夫也覺得:「ㄟ!應該可以這樣做。」結果姊夫特別去借打地板的那種電鑽,我就想說「那是用水泥的ㄟ!」

其實我在旁邊看覺得很欣慰,因為看著三個男人在那邊弄木箱的時候,就覺得很高興:「哇!他們怎麼可以三大男人在同一個木頭上面研究要怎麼鑿成一個洞。」還換了好幾個電鑽,但先生覺得不夠力,又再把布箱帶去給他專業的木工同學請他幫我們鑿空,所以我的布箱就是這樣來的,所以我都說那個布箱是五個男人幫我做出來的。

 

我覺得工具一定要織布身邊的男人做,因為我們可以馬上跟他說這個不對,所以我爸爸媽媽就是這樣:「你這個棒刀不是這樣,要怎麼樣這樣子。」媽媽會一直念念念,爸爸就默默地做。

 

織布其實是一個無底洞,因為織布不只要學木工,也要學月桃編、藤編,會因為織布而產生很多東西,像我就想要做一些織布的小容器,藤做的容器、織布的月桃蓆等等,更之後學弓織也是為了織布,所以我學了很多幾乎都是因為織布衍生出來的工藝!

織女織事

@ 2020-11-23

Aziman Takisdahuan丨初來部落

在印象中,初來國小的傳統技藝課程像是必修課,有打包帶的編織籃、木工雕刻等等。就讀海端國中後,不知為何選了織布社團,便開始接觸桌上型織布機,直到在東群部落學校工作後才了解織布技藝的美,當時雖然只是在旁協助教學與紀錄,但在長期接觸下,覺得自己似乎可以動手做看看。然而這些細膩的技術與技巧是需要一步步扎根並實踐,這樣才能織出好看的布。

近幾年,東布青開始申請相關計畫支持我們想做衣服的心,從十字繡、頭巾、背心,一直到這次工具人的「織布工具」課程,無不把握每次學習的機會。或許是看見許多長者的記憶知識漸漸凋零而感到危機,也或許是長輩不斷的教導與鼓勵年輕人將寶貴技藝傳承下去,在這些動力的驅使下,讓我也踏上這條路。

「以前的男生可以織布嗎?」

其實我們都知道禁忌與規範。

長輩和老師說:「過去傳統文化裡男生是不能接觸織布技藝。」但也感嘆會織布的人越來越少,如果不能及時傳承,以後會的人就屈指可數了。曾想過請媽媽學,但身體不好的她無法長期踢布箱、拉直腰桿。家族裡也沒有會織布的長輩,所以沒有傳下來的男性背心等等之故,便加入織布的行列。或許我能做的是充當家中的女兒,把家裡的溫暖織在裡頭吧!雖然媽媽無法織布,但擅長刺繡的她也有發揮的舞台,家裡許多族服都是媽媽自己刺繡裁縫的。最大的改變與影響我想是在媽媽仍手指靈活、眼睛很好的時候,幫忙家人做了幾件衣服,甚至跟年輕人一起開立工作室(初心榕棧)。

最後在整個過程中、不管是織布、刺繡、鞣皮、織布工具的期間,部落往返的族人都會停下腳步看我們在做的事,並跟我們分享他們所知道的故事,甚至給予一些技術上的指導跟建議。

“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這麼認真的年輕人了”(卡法斯牧師說)

“看到你們用這個我想到我的小時候”(王登山叔叔說)

往返的這些長輩族人,慢慢地建構過去的技藝與記憶,每個人互相學習、交流、分享,這樣的狀態不是在一般開課中可看見的,我想這樣的互動過程應該就是在早期過去的部落裡面時常看到的吧!?

我既是我自己,也代表我的家人,學這些東西無非就是為了給家更多的溫暖與保護,同時也在建立我與家人之間的共同回憶。甚至我與傳統工藝之間的連結關係,越是簡單生活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它背後的意義與力量卻非同凡響的。每個人都有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多鼓勵勝於譴責,請帶著我們這一群渴望有心的孩子吧!讓他們延續你們留下的足跡開拓更美好的「Bunun」!

織女織事

@ 2020-11-16

Buni Madiklaan|鸞山部落

小時候,在部落會看見八九十歲的老人家,上教會時他們總是帶著墨鏡坐在那邊,既不吟唱詩歌,也不進行天主教儀式,就是靜靜地坐在那裡。

大學時的假期總是和大家一起規劃部落服務,在那時遇見滿滿的一大箱織布,那是用歲月慢慢累積的布疋,用織布訴說她的人生故事。

畢業後返鄉進東群部落學校工作,有一次到鸞山部落進行訪談,那時一樣名喚hudas mua的長輩,平時彎腰駝背地手持拐杖,臉上總是掛著笑容。那次訪談是我第一次看她處理苧麻,那刮麻的動作一氣呵成非常之美麗,甚至還叫幾個比較年輕的阿嬤來一起做。當時就想:「這些阿嬤真是深藏不露啊!」因為回想從小到大從沒看過有人在部落裡織布,所以不知道她們原來會做這些事情,並且擁有很豐富的知識,於是腦中開始在想:「那這些阿嬤平常都不織布在幹嘛?」真的各個都非常厲害,且每個人的記憶都是非常深刻的,簡直臥虎藏龍!

結婚後在海端布農文化館工作,接觸到「技藝研習課程」,當時雖然老師說可以一起學習,但我還是決定恪守工作人員的職責,在一旁默默觀看便好。直到東布青在前年開設織布課,雖然過去接觸過桌上型織布機,但傳統地織機這還是第一次可以坐下來好好的學習,並於課程結束時織出一件habang!

學會織布後,我不像其他夥伴一樣家人有所期待,孩子們有時候又會在我織布時過來打打鬧鬧,甚至在上面放滿小恐龍,怕被我罵,但又充滿好奇。但兒子總會湊過來問:「媽媽,你這個步驟是做什麼的?」

想起剛學織布時,老公只是好奇地問這個是什麼木頭,甚至數落道:「這什麼木頭?這個是做工的吧!工地的材料什麼的。」部落其他男性也是跟老公一樣的好奇木頭,我關注的是織布,而你們看的是木頭。但因為今年老公上了做織布工具的課,開始列清單採買工具,從一開始只有貨車,到現在附加好多工具,希望不久以後,我也可以擁有很齊全的織布工具。

織女織事

@ 2020-11-15

Hechi|彰化縣 

大學時因為實習而來到台東。聽聞海端文化館有「kulumah in回家了!─臺博館海端鄉布農族百年文物返鄉特展」,跟同學在閉展前一日搭火車到海端去看展,當時沒有預想過會看到怎麼樣的展覽,但進入館內後覺得雖然館舍小小的,但能量很豐富且展覽文字細膩,讓人看了很有共感,當時就在想:「如果可以在這個小小的館舍工作,一定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求學時期因為很少回家,所以大學延畢時在家裡度過了甜蜜的蜜月期,但有一天和媽媽吵架了之後,就想:「可惡!我要出去找工作了!」在網路上找工作時,剛好看到文化館有釋出徵才的消息,所以趕快將資料送出去,最後很幸運地得到這份工作。

過去對手工藝就很喜歡,也有去過南投草屯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參加3~4天的卡片織課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織布工藝相關的東西,再之後就是來這邊工作後,每一年都會開設的技藝研習課,那時候的我應該說有點幸運嗎?以前想說在這邊工作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之後就在這邊工作了。以前接觸過的東西中間斷掉了,但現在又能重新接起。

公所開設織布課時,剛好我要在一旁跟課,當時老師問我要不要跟著一起學?所以促成了織布初體驗。之後朋友問我要不要去延平鄉學織布,所以之後ibu姐開的課都有上,一路慢慢學習。

但我有時也會想「織布」這件事,對身邊的伙伴們多少都有一點使命感,相對也會有種動力,但對我來說,感覺織布會一直織下去,但不知道離開這個環境後,會不會像以前一樣慢慢的離開。

織女織事

@ 2020-11-15

Abu Taisinunan|清水部落

小時候看過mumu戴著黑黑的纏頭巾,在廚房前踢著小小的織布箱,咚!咚!咚!年紀還小的我在遠處想著:「阿嬤的頭髮好多喔!怎麼可以全部放在頭上呢?」帶著滿滿的疑惑走回家。那時的我還不知道,原來那就是我現在不斷追尋的刺繡與織布。

長大後聽聞生了七仙女的外婆是位很厲害的織女,一直到70歲都持續地編織,外婆本來想將此技藝傳給舅媽,但因為舅媽不感興趣,轉而詢問過去在成衣廠工作的媽媽,也問了當時我就讀國中的姪女,甚至連禁止觸碰織具的弟弟都問,但沒有人感受到外婆懇切的心情,直到外婆生病了,有一天撥電話給媽媽,請她回家一趟拿走織具,但工作繁忙的媽媽總是認為外婆身體還很健壯,不急於一時,沒想到外婆幾天後就離開了!

按照傳統慣習,織女離開了,織具必須一同下葬,但媽媽拚盡全力將織具留下!那時部落裡有人會替外地人用借或是交換的名義收購這些東西,所以外婆的織具最後不知所蹤。

婚後返回部落擔任民族資源教師,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礙於當時懷孕,很多耆老說會觸犯禁忌而拒絕訪談,幸好另外兩位教師的幫助,透過田野筆記依然可以學習傳統知識。

生下兩個兒子後,看見夫家那邊一直堅持傳統的織布背心,便萌生了想替孩子做衣服的想法,剛開始透過朋友的介紹前往延平鄉學習刺繡,從而踏上學習工藝之路。之後回卓溪鄉終於可以學織布了,初學織布時,總是在任何穿著族服的場合中,請媽媽幫忙辨識外婆織的布,想多看看外婆的色彩。

織了一段時間後,漸漸體認衣服不只是衣服,那是給丈夫與家中男性的祝福,對我來說也是一件具有儀式性的衣服,所以織布時總是想著過去祖先是如何織作與發想美麗的圖案,未來的我該如何做一件能夠滿懷心意的衣服給我的丈夫、兒子,就像外婆替大家做衣服那樣,想到我們在做一樣的事時,就覺得我好像離外婆更近了。

【每個洞都要剛剛好】

@ 2020-11-05

本日工事:整經架alusain

終於進入到下一個織布工具(撒花轉圈

🌸

但是還是一樣不簡單,整經架需要依照織女的手長、繞線習慣以及織作的布幅長度,來決定底座的長度、洞的數量及間距。

#布農織事織識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蓋亞那工坊

【鑿布箱真的需要時間】

@ 2020-11-05

本日工事:還是,布箱

這禮拜還是一樣,繼續鑿布箱,這真的是很浩大的工程哪!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以前男人們除了忙碌的農作狩獵,還要幫忙女人作織布工具,然後女人再使用織布工具織作衣服給家人穿,多麼緊密又美麗的分工互助關係。

#布農織事織識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蓋亞那工坊

【耶~貫穿了!】

@ 2020-11-05

本日工事:還是布箱

真的是全場歡呼,當看到織布箱左右兩端被鑿通時,簡直比隧道通車還要感人

😭

 想到以前祖先在沒有這些現代工具輔助之下,如何辛苦地鑿穿織布箱,真的是佩服到五體投地哪

#布農織事織識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蓋亞那工坊

【真的是考驗男人的技術了】

@ 2020-10-21

本日工事:布箱 tuklu
工具人的第三堂課,一樣難度很高,真的感謝現代工具的發明,我們可以更快速的挖出布箱的洞。男人們手持鏈鋸,那畫面實在太帥了😍

#布農織事織識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蓋亞那工坊

【中間的洞要挖得剛剛好噢】

@ 2020-10-21

本日工事:布夾hacipan
工具人的第二堂課,開始有些難度囉,布夾主要是依照織者的身形以及布幅的寬度來訂製,而且上下卡榫也要契合,還要預留布的厚度。哇!是不是很難?小編真的要給工具人們大大的鼓掌👏🏼

#布農織事織識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蓋亞那工坊

【誰的老公啦好優秀!🤣】

@ 2020-09-14

【誰的老公啦好優秀!🤣】

本日工事:打緯板cihcih
今天織布工具人開課囉,看到學員man power的一面,為自己的另一半製作打緯板,想著他的織女使用怎樣的工具才會順手,來回修正、打磨,期待看到他們的織女拿到時感動的表情。

#布農織事織識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muskunkuzakuza工具人團隊 #東布青 #蓋亞那工坊

【招募工具人】

@ 2020-08-26

【招募工具人】

每位織女的背後,都有一位工具人(喂~

這幾年學習傳統地織機,逐漸體會到織布工具量身定制的重要性,才可以讓織布更順手。在傳統布農族社會裡,織布工具是男子為其妻女所製作,再由妻女為其織作背心habang,我們希望留下這樣美麗的文化。

 

Kauni iscicindun tu haimangsut 布農織事.織識

◆預計辦理時間:2020年09月至10月每周六(依課程進度調整)

◆相關單位:指導單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單位|muskun kuzakuza 工具人團隊、協辦單位|糸糸積地工作室、蓋亞那工坊

◆上課地點:蓋亞那工坊

◆課程內容:

  1. Siza na iskusia採集織具素材
  2. kauni cicindun tu haimangsut製作布農織具

◆報名表單:

https://forms.gle/CTRfBfAvMyZHqTEu8 預計招生至多5人,額滿為止。

◆其他注意事項

-需繳交課程押金500元,若無故缺席2次,將扣繳押金。

-本次課程須繳交3000元材料費(多退少補),結訓後作品可帶回。

-錄取學員可自備鏈鋸、打磨刀等。

-為維護上課紀律及進度,學員切勿遲到或早退。

-課程聯絡人Ibu 0977-769902

【木頭哪裡來】

@ 2020-07-31

計畫通過之後,我們不斷再尋找木頭的來源,因為在我們的田野調查中發現【泡桐】是過去經常拿來做織布工具的材料,但現在幾乎找不到這種木頭...

我們嘗試:

1.找附近的木材行問問看

2.請長輩去山上找

3.找任何可能有木材的地方

後來發現,泡桐幾乎消失了,若是以其他的桐木取代,卻又找不到適合的大小。

最後,我們只能向木材工廠訂製材質相近的木材來使用,木材已經到位了!接下來就是課程開啟前的前置工作了!

「想為自己、為家人製作衣服」

@ 2020-06-23

「想為自己、為家人製作衣服」

 

 

織布時總是看著布箱想著過去,

過去男人替女人製作織布工具後,

依循文化禁忌再也不能觸碰女性的織布工具與織線,

女人製作衣物給男人,

織布的蹦蹦聲夾雜著挖空布箱的咚咚聲。

 

但我們在學會織布後卻不會製作工具,

本該是量身訂做的工具,

如今只能委託木工師傅製作不合身的織布工具,

但使用不符合自己身材的織布工具猶如穿著不合腳的鞋子般不舒適。

 

經過長時間的經歷不舒服的織布後,

期盼今年不只能製作織布工具,

在這些年也不斷的向長輩學習並記錄;

 

創意,必須先了解文化意涵,才有可能做創意的延伸

 

也不斷反思過去求學經歷上學習母體文化的困境,

我們真的能說出自己是Bunun(布農語意為人)嗎?

抑或這些行動讓我們走在min bunun (布農語成為人之意)的路上?

期盼未來可以記錄更多的工藝知識與故事,

從中牽引出布農族社會制度與養成,

並不忘紀錄工藝傳承中的故事,

讓知識也是故事。

Kulumah in! 內本鹿·回家路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8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

@ 2019-11-29

團隊夥伴:Qubiaz Tanapima 

 

家,何處是家? 我是來自花蓮卓溪鄉的布農族,找尋自己的根對我來說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課題,自從我們家族南投舊大社被日本人遷下來花蓮之後從此之後就斷了與祖先最今密的鏈結,祖先的身體與意志遠離了在石版屋裡的三石灶,不能傳達最直接的溫暖,不能與飛向各地的火苗傾訴這當中血與淚,漸漸地不見那從石板縫漫出的煙絮。 這是我的渴望,也是我的使命,透過計畫的執行與操作,重新燃起在各個地方火炭,使布農文化遍地開花,家何處是家? 從現在開始所有被點燃的種種火星,傳承各個家族的薪火, 點燃的不只是對於文化的渴望,更是照亮回家的路。

一場真正的mankaun

@ 2019-11-29

團隊夥伴:Salizan istandaa 

布農族的mankaun是家族與家族之間的活動,雖然程序上都大同小異同,但細項還是會因為不同家族而有差異。 從前置作業就很期待這次的研習,因為活動辦於自己的部落,看著學員以及村民熱絡的參與,也感染了自己,覺得自己也是這個家族的成員,為新生命的到來高興歡呼著。也因為和女方家族的媽媽為同一氏族,所以被邀請到圓圈裡面幫忙報戰功,得到了長輩給予的酒杯以及豬肉,這是非常大的祝福。 學員許多是非布農族的學員,透過這次的研習以及講師每個程序的解釋,讓學員動手處理豬隻以及內臟、分肉、發肉,他們每一個人也被分享了一袋的豬肉,相信除了它們有前所未有的體驗以及新鮮感之外,更能深刻體會布農族雖然在這樣歡樂的場合,每一個步驟,甚至殺豬的部位,都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 雖說是以研習的名義,但這是一場真正的mankaun,在籌備時就不時地受到關切,再三叮嚀、再三囑咐,除了程序上的每一個步驟要注意之外,不男方贈與女方的豬,或是女方回饋部落的豬,都不能馬虎,讓我深深體會,殺豬喝酒只是表面,文化內涵以及真正因為小孩誕生而感到喜悅,以及感恩的心才是真正的。

Kulumah in! 內本鹿·回家路 -masuvanu重返蜂蜜之地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8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

@ 2019-11-29

我們一起回家,跟著祖先與長輩們回家看看,雖然路上佈滿著枯枝與雜草,但跟著大家一起在山上蹣跚學步,一起用身體記憶,將來一定能將平坦的道路走回來,隨著家族後裔的步伐帶我們走入歷史,身歷文化當中。

Kulumah in! 內本鹿·回家路 - mankaun回饋禮工作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8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

@ 2019-11-29

10/06舉辦的mankaun回饋禮工作坊至今將近兩個月,部落青年對於氏族間的情誼,不管是盟友還是姻親關係都有深刻的體悟,嫁出去的女兒不是潑出去的水,以下為青年們的分享

 

還是很想分享一下心情,實在太像三年前的畫面。

滿告的鸞山場結束後,堂哥們心繫著新武的回禮豬又想好好跟鸞山的家人暢喝暢聊,最後不敵海端的奪命連環call,我跟隊友帶著喜卡卡的堂哥們衝回去新武,目的就是要好好確認回禮豬的分肉,這又讓我回想到結婚殺豬的那一天,我被強行帶離娘家的歡樂現場,只為了長輩一句話:「妳要親自盯著這條豬,確認分肉的對象跟數量!妳沒有在場確認看分肉,沒有親手給肉,對其他人是失禮!」

今天也是這樣,不過我的心情完全能理解,因為家族的人在分肉這一塊的敏感及細節是非常的要求。嫁到新武,雖同為布農族,但完全是不同的文化場域,再加上隊友在這裡輩分有點大,我必須習慣年長的堂哥們總是耳提面命的提醒我們,身為同輩該有什麼互動關係。

堂哥雅尼在回程的路上對我說:「Buni妳今天辛苦了!妳也是有一點點偉大,今天為了妳也是謝謝妳,照顧王家的孩子。」
這是今天第一個打進我心裡的話。

回到新武,大表哥Laung在場邊一一唱名,我負責給予倒杯謝謝對方的協助,在感謝協力的親友們時,對方對我說:「謝謝妳為家族生小孩,我們今天才有領到這些豬肉」,我在心裡感動一百萬次,感受到大家對mankaun這件事的重視,又回饋給我這麼暖心的回應,如果以前就是如此的互動,可以想像婦女們會「不顧一切」的為家族人口旺盛而努力,那是一種地位上被認同、被重視,一整天的經歷下來,我想這是最好的詮釋。

王家大嫂團仍不忘提醒我,身為王家的媳婦,最重要的就是「強」,男人分肉是他們的事,我們洗腸煮食時他們就不該插嘴,這個氣勢我真的是太羨慕,哈!

稍晚又去找堂哥聊聊今天,堂哥說要是有足夠時間籌備,今天要唱pasiputput都沒問題(四大主音都在王家裡)我真希望有機會聽到家族自己唱的pasiputput !

我的阿姆姆很久以前從saksak這個地方,隨妻來到內本鹿,第四代的我嫁回去這塊流域!我真的覺得祖有祂們的安排。

我們要不斷練習走路

@ 2019-11-25

Salizan Istandaa Takishusungan:

 

尋找蜂蜜之地2019/11/15-11/17

我們要不斷練習走路。

這次的課程,我們來到內本鹿舊社—masuvanu。之前在對岸的mamahav,就常聽到長輩說對面也有一個聚落,沒想到今年就真的成行了!

我們從上里部落出發,沿途經過kamisatu舊聚落,除了看見用石板堆砌的引水道,也拜訪了附近的家屋群,了解氏族遷移的歷史。接著就是考驗意志力的上切腳程,直到連接到舊林道,開始發現日治時期的木炭窯,以及一些山老鼠的工寮,甚至還有可能是卑南族、漢人設置的土地公廟(臨時)。最後抵達較為開闊的營地,附近也有水源。第二天才繼續下切到舊聚落,陡升陡降的路程,容易讓人懷疑人生,不過,我們每個人都平安順利地完成。走路這件事,回家這件事,就是這樣充滿考驗,也會充滿感動、收穫,直到成為生活的、布農的智慧。

一把鑰匙,可以打開更多世界。

內本鹿舊社,至少16個左右,還包括沿途古道上6個駐在所。雖然,我們只能完成一小塊拼圖,我相信卻是很重要的微光,點燃許多生命的盼望。尤其這次隨著tama Biung 和他的女兒,共同回到先祖曾經居住的masumanu ,同為Takishusungan的我來說,也是非常感動及感激。

感謝Dahu tuhas、tama Husungan、tama Biung 的帶領,成為布農這件事上,無論身教言教都給我們很好的典範學習。感謝原教中心的夥伴們,Miaz和Izan ,你們就是東群的一雙翅膀,用心守護飛翔。感謝這次一起同行近30位的夥伴們,謝謝你們願意相信,這樣的努力和堅持,是有意義和價值。

最後一檔課程,用蜂蜜之地來作結尾,不管未來如何發展,我們已經走在路上,仍然繼續堅持。

mankaun之後

@ 2019-11-25

Buni Madiklaan:

 

很多長輩說:「孩子們出生後會走路之時,就要舉辦mankaun!我的孩子都是在他們還不懂事的時候就辦完了!」

謝謝致贈兩支小刀給Laung跟Haisul兩兄弟,我們在今天獲得滿滿的祝福!

mankaun真的一點都不簡單,跟mapasiza應是同等級的規模(只是豬殺的比較少),加上已經有兩家的寶貝,這場盛會更是親上加親,更是家族之間情感凝聚很重要的盛會,謝謝大家在緊湊時間的準備之下,仍為了這一場mankaun親力親為、展現家族的文化精神。分肉、洗腸、煮菜、倒杯,每一位協力者,tuzatu uninang mamu!

雖然宿醉頭痛,但很開心。

#延海地帶的孩子 #很農
#Isinkaunan #Madiklaan #mankaun #Samuluh  #Sazasa #haitutuan #Pasikau #yenpinku #takbanuaz #Bunun 

Masuvanu 重返蜂蜜之地

@ 2019-10-25

本課程即將啟程前往內本鹿舊社,masuvanu,隨著家族後裔的步伐帶我們走入歷史,身歷文化當中。

暨情於農

@ 2019-10-13

活動參訪

新生嬰兒祭
 

新生嬰兒祭的方式進行,
學員接受石菖蒲的祝福與保護,
大聲的喊出自己的族語名字。
期待大家在兩天的布農族文化巡禮後,
成為一個新生的人,
真正成為自己族名的樣子!

Mankaun回饋

@ 2019-10-01

**為配合課程完整呈現與順利進行,日期改為10月6日(星期日)!
請有空的族人朋友們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按下報名連結進行報名喔!**
uninang mihumisang!

mankaun回饋禮工作坊

「生命禮俗」-在當代的文化民族教育的推動中鮮少當作教案教材實施教學使用,因祂的禁忌、規範與複雜性約束了某種程度的發展,且過去錯誤的政策導致同家族擁有不同的漢姓,致使布農族氏族關係受到衝擊,家族的功能與意義也因著現代化而逐漸式微。因此,生命禮俗為重要的文化教育教學之一;本次課程著重於家族姻親家的關係與運作、Mankaun回饋禮的意涵等等,都是建構家族意義與民族教育的一環。此次課程配合「十二年課綱與課程轉化」,本研習不僅實際參與觀摩回饋禮,也邀請部落耆老來述說布農族的知道,藉此以實作方式的過程中思考教育多元教學的扎根與文化學習傳承。
二. 時間:108年10月6日(日)
三. 地點:臺東縣延平鄉鸞山村2鄰41-1號
 

布農小知識

@ 2019-09-11

【布農小知識】


 

卓社群位於南投縣信義鄉與仁愛鄉,是布農族最北邊的社群唷。由於和賽德克族相鄰,其服飾也相互產生影響,細看圖片會發現他穿的是長袖織品唷。

暨情於農

@ 2019-08-31

~活動分享~

 

masulut mas madadaingaz tu dapan sia Cinan pasnanavaan. 


以嬰兒祭為主軸延伸一系列關於小米的文化課程,課程大多以實作為主,讓我們一起在做的過程中體會布農族長輩的智慧,以此營隊和學員們一起發想未來民族教育的可行性,願在未來能和學校正式課程結合。

小米進倉,不忘祭

@ 2019-08-20

小米進倉•不忘祭—在都會中生活、紮根,不再流浪

 

近年來,都會區原住民族人口不斷增長,將近5成的原住民族人口現居各大主要城市,伴隨著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都是未來原住民族社會必須正視的發展現況。布農族東群部落學校原住民族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東群原教中心),有感於都會地區文化傳承和民族教育資源較為缺乏,在107年首次開創「都會區民族教育課程」,將歷年在原鄉部落所累積的課程發展,透過課程實踐的方式帶到許多城市,包括桃園市、台中市和台南市。今年,東群原教中心,秉持勿忘初心的腳步持續開辦「都會區民族教育課程」,包括「桃園旅北都會區民族教育課程」及「中區原住民青年都會區民族教育課程」。

桃園旅北都會區民族教育課程,此次特別與海端鄉公所及海端鄉旅北同鄉會合作,更加強調原鄉部落的連結,並透過海端鄉加拿部落的小米進倉祭,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軸,一方面讓旅北的布農族孩子可以更加全面認識布農族的文化內涵之外,更希望透過祭典文化的學習,能夠與旅北鄉親實際在都會地區操作,不要忘記我們與月亮的約定。期待這次課程能帶動族人的意識覺醒,並透過在地族人與旅北鄉親的相互合作與分享,創造共同傳承、發揚的里程碑。

各位小夥伴們,我們如隨風飄散的小米,不管在哪,我們都能紮根茁壯,長出累累的收穫。希望我們能夠好好認識自己,也能讓別人好好認識我們,不要忘記回家的路,永遠記得,在山的那端,海的彼岸,永遠都有你的家。

 

布農族東群部落學校原住民族教育中心主任  胡克緯 Salizan Istandaa Takishusungan

你知道布農族最北的社群是哪一個嗎?

@ 2019-08-01

「疆域之北-濁水溪上游的布農族卓社群」
 

走!我們到南投仁愛鄉去!

走訪布農族各個行政區域,認識各地精采而多元的布農族文化,在歷史的腳步上走出一頁頁的篇章。如今我們要許背負著文化的行囊,踏在南投縣仁愛鄉的土地上,拜訪我們許久未見的兄弟姊妹,布農族五大社群,住在布農族的疆域之北,濁水溪上游的布農族-卓社群。

你知道奇美部落有布農族嗎

@ 2019-07-22

Baning團隊這禮拜將前往花蓮縣奇美部落

布農族稱奇美部落為「Kivisia」,意為新生且美好之地

透過這次的課程認識當地的丹社群布農族是如何遷徙至此,如何與阿美族相處並發展出特有的溪流文化。

前往mamahav山胡椒之地

@ 2019-07-06

 

回上頁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