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蜥蜴牌插座

蜥蜴牌插座

位於宜蘭五結的利澤,擁有全臺灣最短的老街,沒有過度商業化的改造,建築保留相對完整,是一條保有生活氣息的街道,然而隨著時間的流轉,曾經繁華的老街,因人口的外流導致許多閒置的空間,團隊希望透過真誠的對話及互動,以田野調查的方式,了解居民實際需求,透過居民實際投入設計工作坊,描繪出在地人的利澤生活光譜及空間使用地圖,並結合團隊成員們的藝文、科技等跨領域專長,為老屋注入活水,以使用者為本的角度思考,希望能夠捲動使用者,讓閒置老屋能再度融入生活,透過共創的方式,打造一個所有人共有共好的空間。除了社區工作坊外,團隊亦將透過線下實體展覽及線上網站記錄過程,期待科技的輔助,能為利澤引進更多元的外部連結,形成善的循環。

我們在下雨的利澤簡一起馳騁草原

@ 2022-11-23
上週六下午,我們在老街三連棟展開了利澤大鬧熱的第一場活動─內蒙古奇遇記。
 
那天利澤下著不小的雨,我們的心情忐忑不安,深怕雨水會將大家的熱情沖刷殆盡,但當時間越來越接近開始,我們看見穿著雨衣騎機車的媽媽載著小孩、開著車特地前來的一家人、撐著傘漫步而來的附近居民紛紛到場,讓空蕩蕩的老屋裡充滿人氣,心裡盡是滿滿的感動,就在這樣溫馨的氣氛下,烏尼德以呼麥和馬頭琴演出,為活動拉開序幕。
 
圖片
 
90分鐘的活動,烏尼德時而介紹游牧音樂,時而描繪內蒙古的旅途風光,也與大家分享旅行帶給他的啟發和影響,搭配著照片和生動的言語,仿佛勾勒出一片廣闊無邊的草原,而我們也在烏尼德的引領下,經驗了一場豐富的旅程。
 
謝謝當天不畏風雨到場參與的每一位觀眾,謝謝你們與我們共創美好的回憶!

10月份活動紀錄:關於利澤

@ 2022-10-24

延長線工作室在 10 月初舉辦了一場免廢市集,搭著人流,我們也在老屋前舉辦了一場關於利澤的系列活動。

系列之一:這是秘密不能告訴你

第一個活動,我們設計了幾個關於利澤的問題,讓參加的人拿乒乓球投進對應的塑膠管內。或許是遊戲化包裝的魅力,我們才架起管子,拿出乒乓球,便陸續吸引數個小朋友來詢問活動。好不容易將環境架設完成,我們開啟了第一個題目:「你和利澤的關係是?」 投票期間,除了在市集玩耍的小孩,時不時地跑來確認沒有錯過任何一個題目,偶爾也會聽到諸如「利澤是誰?」這類令人莞爾的答覆,卻罕見超過一定歲數的居民。 等待許久,終見一個住在老街上的婆婆緩步走來,我們遞上乒乓球,邀請她來回答自己和利澤的關係。婆婆的手停在選項「戀人」的上方,猶豫片刻後投向了「這是秘密不告訴你」。

圖片

系列之二:記憶地圖再現

為了延續前幾次田調收穫,我們再度把記憶地圖搬出來,在上面覆蓋一層塑膠片,經過的人可以細心欣賞,也可以拾起圓點貼紙,在自己喜歡、有記憶的地方貼上點點,或是再畫上屬於自己的回憶。

圖片

系列之三:你希望這裡⋯

最後一個活動偷偷隱含了我們一直以來的疑問:居民到底想不想要改變? 我們邀請參與的人投票選擇希望利澤「維持現狀」或「變得不一樣」,並且寫下他對這裡的期望。 原先預期大多人會選擇「變得不一樣」,卻見一個國小弟弟小心翼翼地將球投入維持現狀。 問起原因,他用略帶稚嫩的聲音說:「因為這裡可能有以前的人很重要的東西。」 是呀,我們相視一笑。

圖片

隨機訪談紀錄:百年木作行的幸福模樣

@ 2022-10-24

為了觸及不同的族群,這天我們嘗試下午出擊,沒了市場的喧囂,街道顯得更加寂靜,幾乎沒有人在街上走動,夥伴們繞了幾圈依舊沒有遇到能夠訪談的居民,於是便決定轉移陣地,往下福的方向前進。

慢步到利澤路的盡頭,一位站在民宅外吞雲吐霧的阿伯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眼神交會時,我們微微點頭示意,阿伯似乎感受到我們想與他交談,便快速地熄了手上的菸,緩緩向我們走來。

阿伯說他是土生土長的利澤人,身後的是一間百年木作行,阿伯是木作行的第三代,目前已由第四代─他的二兒子接班。

阿伯年輕時,羅東有許多太平山來的檜木,以前利澤路有好幾間木作行,那時大家會訂製檜木家具,舉凡桌子、椅子、菜櫥和化妝檯等,所以木作行的生意很好。後來因為木材越來越少,加上消費型態改變,訂製家具不再符合居民的需求,阿伯接班後主要接公部門的案件,做一些風景區的小木屋、涼亭。

言談中阿伯也和我們分享,以前的老街十分熱鬧,商家林立,人潮絡繹不絕,因冬山河截彎取直後逐漸沒落,即便有許多人投入努力,希望老街恢復往日榮景,但老街始終熱鬧不起來。一字一句,訴說著惋惜的心情和對於老街再次熱鬧的期盼,也彷彿道出了許多居民的心境。

如今71歲的阿伯已經退休,與子女兒孫同住,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阿伯特別跟我們說,退休就是要知足常樂,現在除了含飴弄孫外,也會帶太太出去走走,偶爾和朋友小酌幾杯,生活平凡而愜意。看著阿伯眼裡散發著光芒,臉上漾起滿足的笑容,我想,這就是幸福的模樣吧!

圖片

 

 

 

隨機訪談紀錄:大樹下的時光流轉

@ 2022-10-24

一大早我們來到了利澤市場,心想:從有人潮的地方著手應該會是個好的開始吧!但計畫趕不上變化,可能因為休市的關係,市場上行人寥寥,於是我們將目光鎖定在市場對街,一位賣著自種蔬菜的婆婆。

在言談過程中,夥伴注意到一位有年紀的大哥緩緩走近,我們禮貌性地對他點頭示意後,笑容好像打破了一開始的小心翼翼,他便大步向我們走過來,行進間還順勢從左胸前口袋掏出一瓶羅漢果,擰開瓶蓋分給在場的人們。婆婆看到這位大哥後,原本略顯羞澀的她像是找到救星:「啊,恁問伊啦,伊卡敖講啦!」 後來在對談中得知,大哥以前在街上學過木工,也出外工作過,當過一段時間的廟公,現在在市場裡做生意。婆婆可能是因為有熟人在場,於是卸下了心防,向我們娓娓道出老街過往的光景。

圖片

以前港口還在時,老街上非常熱鬧,往來台北宜蘭的商賈在此匯集,街道兩旁商鋪林立,只不過後來冬山河截彎取直,港口被填平,講到這裡,婆婆還生動地描繪當初建堤防時是怎麼樣靠人力挑著一擔一擔的泥土,慢慢建築而成,這種辛苦的光景是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無法想像的。

失去了港口,加上外面道路的拓寬,商圈漸漸轉移,老街也漸漸沒落,年輕人為了生活慢慢往外遷移。 婆婆的幾名子女也都移居外地,雖然兒女們也想過將他們夫婦倆接到城市裡生活,但婆婆說:「住不習慣啦,一個禮拜就回來了。」直到現在,九十幾歲的婆婆依然每天到市場販賣著他的丈夫所種植的蔬菜,也許是住在熟悉的環境,也可能是每天仍然有固定的活動,夫妻倆看起來依然十分健朗,若不是從她口中說出,我們怎麼也不能相信,眼前的她已屆耄耋。

在與婆婆和大哥的談話中,不難發覺當地人對於過去榮景的驕傲與嚮往,然而因為對於故鄉的依戀,雖然如今已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依舊不願意離開這片承載著他們大半人生歲月的土地,我想這就是家鄉的魔力吧!

圖片

 

走進社區的我們─你來說說畫

@ 2022-10-24

「我們希望透過更直接、更多元的視角傾聽居民的故事。」

這是我們,一個主要以外地人組成的團隊,最初萌生的想法。於是我們決定走進社區,透過隨機訪談的方式與居民互動,期待能聽到來自居民最草根、最真實、最樸實的生活片刻。

圖片

我們將利澤老街的舊地圖透過投影放大後描繪在圖畫紙上(感謝聰明的友人告訴我們這睿智又方便的操作方式!),並帶著這張圖走進社區,邀請居民和我們分享老街上的生活記憶,並在講述完成後,將故事內容畫在相對應的位置上。

圖片

推著白板車走在社區的我們顯得格外醒目,輪子和不平滑的地板接觸,時常發出喀啦喀啦的聲響,讓居民們都不免多看我們兩眼,卻也成為我們與居民攀談的最佳契機。

四次的隨機出擊究竟聽到了什麼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呢?我們之後再來慢慢和大家分享吧!

圖片

 

回上頁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