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懂栗嗨

懂栗嗨

「隨伴過家聊」取客語「水粄串門子」之近音,意涵本計畫之三大元素:客家米食(水粄)、街頭擾動、創新應用。 鑒於苗栗市是客家為主體城鎮,但因為城市空間與公民議題較欠缺活絡,文化記憶也逐漸消失。因此選定水粄進行文化採集,包括水粄職人產製過程,以及販售時街區人事時地物,萃取元素後融入地方生活議題,調整口味、大小等現代化飲食習慣,甚至在餐點設計就加入議題特徵,並發揮水粄過往於街頭流動販售之特色,讓民眾近距離更易於接觸到議題討論。過程中與在地兒少公益組織合作,共同推動青年培力與參與本計畫,使社區擾動效益倍增。 從而達到客家文化、街頭文化傳承,同時嘗試文化創新、在地參與之提升,引動更多青年願意參與地方事務。

到學校過家聊

@ 2022-11-03

「假如我們不認識周邊環境、文化,那我們就如同電玩中的NPC,而不是像一個可以自主活動的人。」
團隊受邀到苗栗高中、聯合大學分享,同學說原本以為是要講很生硬的題材,聽完之後覺得還蠻好玩的。這是團隊很期待收到的回饋,希望他們能對於生活有多一些感知,即便他們不一定會關注水圳,但未來他們會對生活有更多行動。

在學校分享會上,我們播放了水圳錄音檔案,同學說這好像他阿公家旁邊小溪聲音,也有人說好似山中幽泉,當我們解答這是水圳聲響時,他們感到詫異,一如同他們看到水圳底的攝影,原來水圳可以有這些不一樣的欣賞方式。

講座之後,我們也一起前往水圳踏查,以及體驗牆面刮畫創作,希望藉由團隊的分享,他們可以更認識鄉土,成為完整的人。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活動日期:2022.10.20、11.2

到騎樓過家聊

@ 2022-11-03

水圳串聯起來整個流域,不僅可以看到過去的人文風情,現在尚存的自然生態,同時也能結合產業帶動經濟。
我們把前幾個月調查、互動的成果,以及改良創新水粄帶到街頭與更多民眾互動,在水圳邊的騎樓舉辦分享會。有許多讓我們感到驚喜的事情,民眾多數認為水圳與交通權衡下,應該保留水圳露天樣貌;參與民眾組成竟然是中高齡者為多,而且他們因為兒時與水圳有更多生命連結,非常支持也願意參與水圳行動。
商借我們騎樓的店家食當包也很驚喜,他說沒想過自己家的騎樓可以架起投影機,然後舉辦社會議題講座,這大概是近年苗栗市少數或唯一由民間自辦的一場。
參與者品嘗了新口味的水粄,他們說沒想過水粄可以這樣吃,沒想到這可以跟周邊產業串連,原來我們的城市可以不一樣。
是阿!伴著這驚呼,回想當我們在苗栗高喊客家米食,我們知道這米是哪裡來的,用什麼水灌溉,我們吃的是什麼嗎?她發生了哪些事?

圖片
圖片
圖片

活動日期:2022.10.23

一起過家聊-生態篇

@ 2022-09-28

當天有民眾確診無法出席,只有一組家庭參與,但是他們說他們住在附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走進灌溉溝渠,不知道裡面有台灣原生種水蘊草,以及還有許多特別的水圳知識。相比起來孩子可以玩得如此燦爛,讓我們用雙腳踏進水裡,實際感受水底軟泥和水草的感覺,這看似簡單的舉動一點都不簡單,尤其我們假如擔心家庭汙水混雜,或是水底有水蛭,以及弄髒衣服等等顧慮,以受教育、理性思維來想大概就沒機會了。

他們說「這條路每天走,今天第一次認識她」,這將是我們對環境和未來最好的祝福,也是團隊在這系列活動最溫暖的肯定!

圖片
圖片
圖片

活動日期:2022.09.24

一起過家聊-人文篇

@ 2022-09-28

「我住在這裡幾十年,第一次走進這個聚落。」
「沒想到這裡的土地公這麼有趣。」
「接下來我想要組成水圳志工。」

小楊老師家族世居田寮圳邊,其伙房聚落至今仍然相當完整,核心團隊於7月時已經拜訪過,此次和民眾一起訪談小楊老師又獲得許多新資料。
我們以生物學方式設計表格,引導參與民眾思考水圳邊有哪些「生態」,包括一般種、特有種、罕見種等等,許多人在化石種、瀕危種上寫許多註記,說來是挺感傷的,因為這些都高度仰賴口傳介紹,很快面臨文化斷層,但也感到慶幸現在我們再次遇見她。

圖片
圖片

在此次訪談中,小楊老師提到家族曾經在此經營藍染事業,談到他們家族如何在水圳邊生活,又是如何看未來水圳發展,在言談中流露濃厚情感,參與民眾也深受感染,期盼未來能親自參與更多工作,不過談到大家是否有意願參與清淤工作時,大家陷入沉默,有人擔心家庭汙水造成身體過敏或衛生疑慮,是團隊還要再思考如何激起大家更強的行動力。

圖片
圖片

活動日期:2022.09.11

到廚房過家聊

@ 2022-08-27

1755年漢人進入苗栗開拓田寮圳,如其名是為了開闢水田,種植稻米等作物,至今田寮圳仍然滋養一方田地。在此處主要居住客家人,有著豐富的米食文化,而「水粄」是非常特別的餐點,因為他非常單純的只有使用米、水來烹製,可以說是和水環境和風土文化的代表之一。
因此團隊特別以「水粄」作為水圳議題的行動呈現方式,讓大家可以吃的方式感受水、風土、議題。我們在計劃過程當中,發現竹葉小船的回憶故事,也發現水圳底有許多動植物,轉化呈現在水粄上,跳脫過去在地水粄只有韭菜豆干口味,改變為花生小魚乾,並以竹葉盛托水粄,整個小點心都充滿大大故事!

圖片

到溝底過家聊(體驗活動)

@ 2022-07-24

「天啊!剛剛在圳溝都看不到上面的人,我們真是『溝底之蛙』!」學員驚呼道。
圖片

我們行前先跟大家說明計畫的初心,然後帶著攝影的技巧沿著水圳和舊官道向水圳頭走去,一路上大家各自用手機拍攝看到什麼有趣事物。
圖片

有人注意到街區老化,有廢棄的老屋、不斷整修的藤椅、被植物包圍的親子腳踏車。有居民曬酸柑茶、曬粽子,保持著傳統飲食習慣樣貌。有水圳裡的生物,白鷺鷥、吳郭魚、水草。還有剩下接頭的水管,水溝裡的觀葉植物。
圖片

這條水圳感覺雖然靜靜緩緩地,卻訴說著許多故事,每個都好值得我們往下探索。活動後和大家聊一聊,都是住在附近很多年,卻是第一次走進水圳裡,原來水圳底下這麼有趣,被水草牽絆的感覺,被魚撞到的感覺,還有水圳底涼風的感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別感受,共同的是我們和這條水圳是有情感連結了。
圖片

圖片

活動日期:2022.07.24

到溝底過家聊(團隊踏查)

@ 2022-07-17

真的走下水圳,你能感受到大地對我們的包容。

團隊夥伴們穿上青蛙裝,真的走到水圳裡,從楊屋伙房步行到中游地段,從略有鵝卵石、砂礫石,漸漸變成三面光水泥牆面,牆面上豪不客氣地插著各種汙水管,不時嘩啦啦流出白濁泡沫水,此時雙腳踏在水裡別有感慨。

其中有一段為了讓民宅前面能有道路,水圳構築相當有畫面感的明隧道。在這裡恰好呈現圳溝有陽光照射與否的差異,明隧道下方是優養化的咖啡色,而有陽光的部分是翠綠水草,形成強烈對比。
圖片
圖片

在上游時,橋面離水面很近,我們要彎著腰穿過,越往下游走橋面越高,我們可以用慣常的姿態前行,彷彿我們征服了水那般自負,想起來我們曾經是那樣謙卑的愛惜水環境。
圖片

最令人感到驚訝的莫過於行至水深處,水流把膠鞋沖得貼緊皮膚,如同感受到水把雙腳吸附在水底,那般感受是水給的擁抱,令我們內心相當激動,因為水裡飄散了我們製造的污染和異味,她卻仍然給我們這樣的包容。
圖片

上了水圳,重新行經水圳路段時,心中竟然開始惦記著溝渠裡的一切,那種連結更勝於前期訪調的數次拜訪。

活動日期:2022.07.17

到田間過家聊

@ 2022-07-12

水田旁邊的溝渠裡,有豐富的水草、河蜆、小蝦,是低汙染的指標。

東海咖啡老闆徐哥,不僅是一間咖啡店老闆,平時也喜好水族植物。他領我們到水圳的中下游區域,在田間水圳找尋各種水草。看到水蘊草、苦草,其實都代表水田沒有嚴重使用農藥。最驚喜的是在一處田邊看到較原始的水圳樣貌,用鵝卵石砌成的水圳邊坡,周邊也有較多的生態。
圖片
圖片

第二站是水圳另外一個末段「五張犁圳」,此處已經整治為親水廊道,徐哥家族的孩子在此處玩耍。水圳邊坡看起來想要仿造原始石砌樣貌,但是仍然有水泥斧鑿痕跡。也可能前往的時候恰好在新一階段的整建工程,水量不豐,看到水草茂盛飄逸的感覺。
圖片

第三站回到楊屋伙房,此處是水圳上游區域,汙染相對較少,水流也較急,因此看到了前兩站沒看到的眼子菜,其中有一段居然是馬來眼子菜跟蓖齒眼子菜共生。也看到細葉水丁香開黃花、結蒴果,這種水草假如大量繁殖對稻田會有危害,但能看見其生長,再次代表附近農藥施用狀況不多。
圖片
圖片

活動日期:2022.07.12

到楊屋過家聊

@ 2022-07-02

苗栗市竟然有一艘永不沉的船?

楊屋伙房位居水圳上游地區,因為水圳經過的範圍夾成一個橫躺的D字區域,看起來就像一個船型,舊地名之一是「船型」。

楊屋伙房的小楊老師說楊屋緊鄰舊官道,以往從銅鑼、公館等後龍溪上游進入苗栗之後,便沿著水圳往南苗市場發展交通,兩側均為刺竹林,約1~3米厚度,甚至可以阻擋美軍機槍,他們也曾拾獲一枚彈殼。兩側竹林高聳,以前又稱此處為「竹巷仔」,現在被稱為「术巷仔」為客語直翻中文之偏誤。
圖片

因為水圳以前是民生用水,即使小孩會在裡面玩水,也不能在裡面吐痰、便溺,會被大人訓斥缺乏公德心。而今水圳主要無排洪、排汙之後,已經把這項對水的尊重逐漸遺忘。

以往他們還會在水圳裡玩漂漂河,拿舊的大輪胎玩在水圳裡玩,猶如冒險一般。原本水裡是礫砂石樣貌,兩側為竹林,水圳已礫石堆砌邊坡,現都已改為水泥鋪面。

以前路面與水圳水面高度落差不大,以木板或竹材鋪設,行走過去會濺起水花,故稱為水澗橋。路基提高也讓史蹟被淹沒,路邊有一個石碑僅剩一段露出地面,據小楊老師指認上面有其楊氏祖先名字。
圖片

水圳進到南苗大街上之前,有製材行、打鐵舖、藤椅店、打棉被鋪等,楊師認為此些都是較重、較需時間整修的店舖,不易攜帶進入市街,因此民眾會在外圍先委託修整。
圖片

回到宗祠旁的伯公,伯公門楹上刻有巨艦、船體對聯,見證此處地理風水與名稱。兒時有水粄等流動攤販會到此處叫賣,小朋友們就會到此購買。榕樹下放的石材是當年渡海用的壓艙石。

圖片

活動日期:2022.07.02

回上頁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