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每日在朋友家達悟朋友親手打造的涼亭上欣賞的東清灣日落)
接下夥伴邀請changemaker的計畫沒多久,我的膝蓋舊傷復發,這也是來到人之島最初的目的,希望藉由海水療癒我不良於行以久的身體,與心。膝蓋的傷復發來自於今年初開始走了幾座布農山,布農民族的堅毅與扛在肩上紮實的重量。
期待在這座仍然陌生的島嶼聽見一些古老的故事,決定隨遇而安地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相較於台灣島上的其他原住民族,Ta-u達悟族可以說是唯一真正的海洋民族,依海而生。也因為離島的關係,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文化與地下屋遺跡等等。
(朗島部落民宅之一,前方推測為該戶舊時地下屋住所。蘭嶼颱風強勁,這是以前時代住在地下的重要原因。現代多為水泥建築較不怕強風,而朋友的綠建築要維護則相當不易,大概是島上唯一不吹冷氣的房子,相對其他家冷氣有人開玩笑說都不用關,因為核廢料電費不用錢)
初登島嶼的意外插曲
———認識人之島的傳統領域與禁忌文化
七月中初登島嶼時,因為和伴侶習慣隨性也隨緣,不希望帶太多的目地與規劃去認識新環境,我們選擇先在沙灘上紮營,再慢慢去深入當地。醒來便是在沙灘旁的海水泡泡游游,中午撿拾漂流木,餓時便起個的小火煮食,簡單滿足。隔天拜訪友人時,她大方表示也可以來家裡紮營,我本來還想著還是在沙灘好,方便照顧兩隻也和我們一起來蘭嶼的狗狗。入夜望著星空,以為可以好夢,沒想到頭兩晚海風狂野地吹舞,我完全無法入睡,偶爾風變小蚊子便出現更是令人崩潰,但風太大也無法在雨布下搭蚊帳。
友人來蘭嶼已定居十年,可說是相當了解達悟文化,無論祭儀文化內涵或族人之間的相處。她播放著達悟友人的影片,一位年約五十的道地達悟人,一身傳統文化技能,從造拼板舟到出航捕魚,在山上種芋頭地瓜,男人話不多,低調實踐在海洋文化中,是「被黃金靈魂迎接的男人。」(形容追浪的男人,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影片中是男人頭上戴著Gopro,錄著他划著拼板舟出航捕獲鬼頭刀等大型漁獲的過程,兇猛的鬼頭刀力氣很大,簡直是搏命演出,根據「行人文化實驗室」所出版的「討海魂」形容「大海是男人的戰場」一點也不為過。此外,「按照傳統,鬼頭刀只有男人才能吃。」還有「十人大船下水儀式」,勇士們抬著船喊著族語禱詞,場面甚為壯觀。
意外的禁忌插曲來了,我們聊到紮營在附近的沙灘上,朋友立即談到最近有老人家剛離開,伴侶為了我避開海風在樹林中發現的空地,原來為達悟民族習慣將離開的長輩安放在樹林之中,我們打擾到老人家了,於是便盡快將場地復原,致上不好意思打擾的歉意。巧合是我手機接著沒多久就壞了,沙灘上的幾張照片也就這麼消失,如同布農語說的masamu,禁忌所帶來靈的力量,提醒著我們。朋友也有提醒,有些族人並不喜歡看到外地人來紮營,也許是因為有人會破壞環境,也許和愈來愈多的外地自潛客有關,偶爾的溺水意外,帶給當地人不小的困擾。發生意外的海域會讓族人暫時難以靠近下海,關於那些死靈與禁忌的種種。我想這都是我們在踏上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所要尊重的事情,不同於漢人在規劃土地上的明確,族人是與生靈萬物共存在土地上生活,伴侶的形容很可愛,蘭嶼有老人家睡覺的地方,下海的地方,長地瓜和芋頭的地方,拼板舟住的房子,而我們誤闖長輩睡覺的地方。除了廣為人知的四到六月為飛魚汛期,女性禁止參加飛魚祭任何祭典儀式,不能觸碰拼板舟等,也不能在灘頭戲水等等,這是頭一次了解蘭嶼埋葬的文化,趕緊多翻閱了幾本海洋文化相關書籍,希望更加了解這塊土地上的智慧。
(來自友人書架上一部分的收藏,每日晨間海泳後便是我的晨光閱讀筆記時間)
雅美民族動植物學
朋友收藏好幾本排達悟文化相關書籍,映入眼簾又是熟悉的鄭漢文校長一系列著作,還有夏曼.藍波安系列作品。原本在台東桃源國小已和校長學習許多布農文化,來到人之島上,又能透過鄭校長的文筆得以更加了解島上的文化與動植物。一邊翻閱「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婆娑伊那萬-蘭嶼達悟的民族植物」以及「蘭嶼文化生活廊道-悅讀蘭嶼」等不少書籍,找到了關於埋葬的文化,也對照了不少當地植物更加認識。我喜愛漫步在沙灘上撿拾海廢等,再創造利用或擺飾,像尋寶一般。撿拾兩顆「穗花棋盤腳」,沒想到在蘭嶼被視為不吉祥的魔鬼樹,趕緊在達悟友人看到前收起來。時常在海灘上看見爬滿的「馬鞍藤valino」,野銀部落之名,當初祖先上岸所見植物,為纏繞之意,可用來綁五節芒。撿拾一顆「林投果hango」欲品嚐其美味,友人告知三四月的林投果才美味,所謂斧斤以時入山林,於是煮成了果汁也不錯。朋友在家屋的後院種植不少「蘭嶼樹杞payin」,為放置之意,結實累累看似小藍莓的果實鮮美好吃,煮成果醬也很入菜。經常看到銀綠色美麗的「蘄艾mango-no-kakawan」意為礁岩上有氣味的植物,特別記下將葉搗碎的汁液可逼出水蛭,因家住溪邊,兩隻狗狗經常和我們在溪邊戲水,鼻孔總有水蛭定居常常打噴嚏,可惜這次沒有試試民俗療法。飛魚不是只有朗朗上口的兒歌所唱的alibangbang,alaka指海上生命力旺盛的活飛魚(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
在書本上雖閱讀不少達悟傳統故事與傳說,在此不分享因意義不大,不如直接閱讀相關書目。這次還沒開啟太多緣分,期待下次有緣親自訪問當地族人或老人家再將之紀錄。
(友人家享用美味的payin,為蘭嶼特有的蘭嶼樹杞,友人家的長得特別好又飽滿)
(東清灣附近的蘄艾mango-no-kakawan,當地隨處可見)
「海洋是男人說故事的源頭,波浪是學習成熟的草原。」
露宿在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一出來我便帶著兩隻狗狗去海邊晨泳,傍晚通常到東清灣潛水。某天傍晚遇見一位「夏本」坐在潮池間休息,謝大哥在東清夜市賣林投果汁,平時最喜歡來海裡,今日的收穫有一隻紅色的「女人魚」,還有兩隻黑色的「男人魚」,白天要抓女人魚,夜晚他還會再來放網抓男人魚。美麗的魚都叫女人魚,給女人吃,像這條紅色的魚。他說「夏本」是爺爺的意思,人的一生會換過幾次名字,透過名字族人便能明白你人生的階段。他名字叫做夏本.瑪己拿什麼我忘了,就代表是該孫子的爺爺。「夏曼」是爸爸,夏曼.藍波安就是藍波安的爸爸,曾祖父叫做苟旦,但後來看書及查字典應該是念「亞蓋」,希望有機會再親自向族人求證。透過書本和友人的介紹,不同的魚還會放置在不同的木盤上,還有老人吃的「老人魚」。朋友在島上和達悟男人相處十年,提到他們不會明說的習性,也造成她一些煩惱。要去拿取木頭或造船,可能說去散步之類的,總之令人搞不清楚狀況,拐彎抹角的部分。此現象也在夏曼.藍波安的「大海浮夢」以及「討海魂」中間接求得印證。精彩的片段如下:
「做事,不必說出來的男子魅力」
「去年十二月,他想為一艘船舉辦下水典禮,其實在三年前就默默一個人在山上墾地種芋頭準備,但是到了新船要落成的前一天,黃杜混才跟太太講,由於落成典禮的準備工作很繁重,太太起初不肯,後來還是如願落成,買了十隻豬、船上的芋頭一半是自家種的,一半是台灣來的。黃杜混笑著說:『女孩子(指太太)很麻煩的。』」(p.323 蘭嶼東清部落.拼板舟《討海魂》)
「島上的惡靈聽見自己把話說出後,孤魂野鬼將百般阻撓你工作的順利。」
「我們的民族不習慣直接說「造船」,保持低調,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概念不習慣說謊,說要造船也只能與家人談,畢竟話一說出就要實現,其次我們也恐懼島上的惡靈聽見自己把話說出後,孤魂野鬼將百般阻撓你工作的順利。」
依海而生的自給自足,大海冰箱並非取之不盡
———「海鮮文化」還是「海洋文化」?
因緣際會在打工換宿的朋友邀請下來到漁人部落,和阿姨一起在潮間帶找尋九孔身影。阿姨只有面鏡沒有呼吸管,俐落的身手在小小浪潮中的淺岸礁石上穿梭自如,不像我仍依賴呼吸管,儘管我水性不差,但就怕在礁石上站不穩。九孔的身影極難發現,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阿姨發現,一看見立刻先在孔中置入手上的螺絲起子,再有技巧地由下往上挖出來,若能直接嚐鮮便很美味。後來和伴侶發現石鱉容易找尋得多便轉戰目標,晚上再到東清夜市問每日都會賣當日醃漬或新鮮漁獲的阿姨如何煮食,將石鱉燙過後,可以用我手上的「台灣LV茄芷袋」隔著用力搓揉去掉石鱉殼,將肉取下即可,怕海腥味的話,可以配上辣椒醬油入口。和阿姨買過「sisi笠螺」和海菜,都需要醬汁佐以入味才敢入口,甚是美味。事後閱讀「大海浮夢」才知道九孔果然不好抓,但作者說抓了十次就會認了,九孔多與無刺海膽共生在孔洞之中。
有趣的部分是,「大海浮夢」中寫道其實達悟民族也很挑,不吃「醜陋的」只吃「美麗的」,像是作者青春期經常捕捉鰻魚和九孔給老師食用,或賣給漢人賺外快,以前年代的族人並不享用,而近代許多傳統都式微了。這部分也感嘆現今的「海鮮文化」勝過「海洋文化」,政府帶頭提振海洋民族的經濟,多用海鮮季吸引人前往,像是著名的屏東黑鮪魚季等等。但「沒有健全的食魚教育,何來海鮮文化?」,引用自農傳媒的網站標題,不只是現代熱門的食農教育議題,身為海島民族,何不來好好認識這片海洋與豐富的魚群,讓餐桌上大啖海鮮不只是美味,甚至才能更進一步談論到漁業改革。(農傳媒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25601)
(初次嘗試在潮間帶拾得的石鱉們,處理過後準備享用)
在小幫手推薦下,我們也去了號稱一百分小涼亭的浮潛區悠遊,有一次看見一位年輕的族人上岸,新式魚叉上帶著四條大而美的鸚哥魚,有美麗的紅色也有海洋藍綠色,令人讚嘆,欣慰著著達悟民族的血液仍在,忍不住好奇搭訕對方,他說他已在海裡待了兩三個小時,很驕傲地說,大魚是他好不容易利用地形才騙倒魚入手的。事後朋友也提醒,美麗的大魚也不多了,還有蠻多人喜愛捕獲的五爪貝。或記得第一天剛出開元港,在椰油涼亭等待的我,和當地叔叔聊起來,他和我聊飛魚文化,說到大家如何大量捕獲飛魚卵,飛魚正在一年年減少中。
「討海魂」的開頭便探討都市便利生活與漁人捕魚的省思,超市購物的便利對比山林大海間的維生,而今大海因氣候異常或環境破壞或過度捕撈等等問題,魚類珊瑚礁也一直減少被破壞。在「大海浮夢」裡也提到漁船們拖網大量捕撈的傷害但漁民討海的不得不。
想到多年前參與過南方澳的「海鯖廻家」海洋永續計劃:「在人類過度消費的需求與捕撈供給下造成的鯖魚危機,反應出長久以來產業結構、制度法規的荒謬,把第一線捕撈的漁民當作矛頭撻伐也許很容易,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我們不想製造敵人,而是增加同伴」,「能否提供我們一個機會,重新看見海洋,真正感受到人跟自然的連結,然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些微的改變,形成蝴蝶效應?」
Kasiboan咖希部灣,全台灣甚至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
吳明益的「複眼人」中提到恐怖的巨大垃圾渦流,衝擊第一便是東海岸的部落民族,還能下海嗎?這也是當今綠島尤其蘭嶼所面臨的一大問題,觀光成就經濟來源,更造成Kasiboan咖希部灣,達悟族語中「堆垃圾的地方」,創作者是每一位有意或無意將垃圾留下的旅客。除了減少一次性的包裝使用,自備環保杯與環保餐具餐盒,在海灘散步時隨意撿拾少少垃圾,帶回台灣,都能替人之島貢獻微小的力量。
忍不住談論了許多文化故事以外的環保與保育問題。這幾年在巴喜告部落(布農族)從事教育與生活所見,不僅是心中渴望貼近更多古老文化智慧與傳說,也更深深看見在現代文明衝擊下,不只是想保存並發揚更多美麗的文化與故事,讓台灣這座島嶼上更多的群眾知道,也希望能珍惜並保護原住民族依存的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孕育我們一切的源頭。唯有環境也被好好保育,才有更多故事能被聽見。我們仍可不斷用心採集或研究一切,向部落族人尤其耆老們學習傳統文化技藝,不讓文化僅是作為一種觀光式消費、紙上文學記憶或紀錄片等等,保存那原本只屬於經典的口傳文學,否則就真的只能像古文物存在於圖書館或博物館中欣賞了。我仍願相信那古老的智慧可以是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每日清晨海泳後的沙灘散步時間,像是尋寶遊戲,拾獲並配對成功三雙海廢拖鞋。還有其他海廢也被我帶回台灣當作擺飾或創作來源。寶物旁邊是朋友養的寵物豬豬悟空跑來參一咖。)
(雖然沒有到野銀部落參加當地導覽,在朗島部落漫步細細觀察也發現不少珍貴的地下屋與船屋,美麗親手的拼板舟也要住進小房子裡)
(達悟叔叔平時話不多,我們並不刻意聊天,多是打招呼,他清晨常載客人划拼板舟出航賺取外快。某夜他帶著一手啤酒和我們在星空下愜意聊天,送了一袋山上種的芋頭地瓜,簡單的水煮,口感紮實美味。我們離開前,竟跑回家拿了一大袋飛魚乾和伴侶推測是牛港鰺的一部分。魚的處理都是抹過鹽巴再曬,而今也大都再冷凍起來。我們只拿了幾條回家享用,珍貴的禮物,聽說這幾年的飛魚量愈來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