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海川故事人

山海川故事人

回想起我們小時候聽的故事,圍繞在傑克與魔豆、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灰姑娘….等。在台東經過多年的走訪,常在耆老的口中聽到各式各樣的故事,紅嘴黑鵯、蟾蜍、台灣黑熊與雲豹、懶惰的螳螂等,跟台灣山林切身相關的土地的故事。不只是故事傳說,更在許多現代研究中證實了故事內的種種。長久以來,許多人使用文字、歌謠、繪畫或建築等形式來記錄我們生長的土地,這次我們想要用podcast聲音來記錄,讓這屬於土地的故事能在台灣各地孩子們的心中小小萌芽。藉由山、海、川的主題故事採集,讓wawa娃娃們從小就認識我們土地自己的故事。

小小故事人工作坊-剪輯篇

@ 2022-11-05

圖片今年秋颱多,一早要出發去圖書館,又是雨不停的天氣。

「小小故事人」的活動最後一趴,要來帶著孩子們嘗試剪輯十月底完成的錄製的廣播劇「布農族的取火傳說」與自製音效。

先讓孩子們再聽過一次錄製的廣播劇,複習錄製過的自製音效,例如:「噗通聲」、「流水聲」與「拍翅聲」。

發現手機錄製的格式是M4A,使用Audicity必須先轉檔成wav的格式。

一步步帶領著孩子操作軟體:首先,熟悉軟體的基本操作鍵,例如播放與暫停鍵。

認識音波與音軌。如何將音軌分割。

步驟一,找尋要將音效插入的位置。

步驟二,將音軌分割為二,將兩者分開,中間的空格,再移動欲插入的音效在其中。

簡單的步驟解釋給學生聽,再讓他們實際操作。

也教導孩子如何搜尋「waw聽故事」的podcast平台,回家就能和家長分享收聽了!

圖片

台東縣延平鄉,訪談Gama Sakinu蔡新福大哥

@ 2022-10-28

2022/10/27

Gama Sakinu,蔡新福大哥是來自北大麻里(北里村,於新興村隔壁)的排灣族,目前住在延平鄉桃源村的二層坪山上。

圖片

他是經驗豐富的獵人,曾經縱橫山林十幾年,山林知識淵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蔡大哥總是很謙遜,電話裡我提到想採訪他,他謙虛地說不熟悉傳說故事。結果一到他家,侃侃而談,從山林經驗到傳說故事,面對我們任何提問,都能一一回答,也說出好多好好聽的故事,身上藏有許多珍貴的文化智慧寶藏。

圖片

一開始我們聊到弓箭,gama sakinu不僅在學校帶領孩子的射箭隊,也會使用傳統弓箭狩獵,他告訴我們傳統弓箭比較輕巧簡易,方便獵人穿梭於樹林間,比賽弓多出了弓窗能瞄準更精確。製作弓箭則是適合使用赤竹與孟宗竹,其他竹子容易彈性疲乏。處理竹子的方法則是滾水殺青去掉糖分才不易腐敗。若是日曬處理需要三個月。秋冬適合採竹子,竹子水份往下到根部,因此葉子轉紅,而春天水份又回再往上。

聊在縱行山林的過往,gama sakinu說只需一把刀、一把鹽巴就能在山上過活,觀察山羌和猴子吃的食物,八九成人類也可食。動物們會吃無患子,皂素可以驅逐蛔蟲。也說紅果薹是山豬與獵人作生命搏鬥的精力菜,看到動物吃了紅果薹,獵人就放棄了。紅果薹也可治療胃出血。

我問到最近傷及膝蓋如何治療,gama sakinu也立刻分享許多方法。冇骨消煮沸的蒸氣,躺平將傷處擺在上方用蒸氣治療。以粗鹽炒薑母頭,用紗布包住膝蓋一整晚。或以骨碎補熬湯,也可將之食用。

問gama sakinu是否見過雲豹,提到他曾經於三十幾年前在這附近的山看過,六七年前,有人說在達魯瑪克後山看過。接著說,雲豹帶領魯凱族人來到舊好茶,叫他們蓋房子。一隻公雲豹可配上六隻母雲豹。在來義部落,可以看見最多的豹皮衣,只有貴族能穿。後來南橫等地剩下四十幾隻,族人便停止狩獵。在部落的觀念裡,是懂得在動物減少時便不在狩獵他們。狩獵的季節適合在秋季到冬末,當樹長出新芽時就停止狩獵。

再來聊到除喪慰問,巫師會主持祭儀、淨身。在兩個部落之間,為「ㄘㄚㄘㄚvai」,意為淨身之地。經過芒草拱門淨身,拱門稱作「ㄍㄧ  ㄜ  ㄘㄥ˙」。嚴重的情況需要再加上陶片與琉璃珠等等。現在還有很多巫師的是卑南族。在嬰兒枕頭旁會放無患子(za u?),決定是否是巫師。

問到關於大洪水傳說,因為上次我們拜訪大鳥部落,布工坊的曉彤經理分享的<笆札筏的大洪水>繪本提到,大洪水來,唯一倖存兄妹抓住ljagagaz草,但此草問了一起編輯繪本的潘世珍主任也是說不可考,再問鄭漢文校長,校長提到應為牛筋草,查到校長編輯的<排灣族民俗植物>,終於發現也是記錄著抓住為牛筋草。這次也向gama sakinu請教,他說出他聽到的另一種版本,兄妹抓住的是海金沙,海金沙漂流捲成一團卡在漂流木,後來變成毛蟹等等,但gama sakinu也強調,他必須再回去屏東部落向長輩確認故事的正確性,再向我們分享。gama慎重的舉動,提醒著我們傳承文化的謹慎態度,說給孩子們聽的故事,也是要小心求證再傳達出去。

關於洪水傳說,布農族跑到玉山,泰雅族跑到大霸尖山,排灣族的聖山則是北大武山。

關於取火傳說,布農族取火成功是紅嘴黑鵯,排灣族則是山羌,也是和水鹿換角。所以永世不吃山羌。

北大武山的族語「dai vu vu」意思為抱在懷裡,「da ga laus」則是避難所的意思。

終於gama sakinu說出另一個故事,父親出門工作,一位母親在樹下吃著芋頭,剩下的芋頭皮才給兒子吃。弟弟已經哭鬧許多,哥哥就讓給弟弟吃。母親就這樣丟下兄弟倆離去,入夜,哥哥用背帶變成尾巴,包住弟弟的袍子變成翅膀,兩兄弟就這樣變成鳥。一早父親去山上找尋兄弟倆,才發現變成鳥已經回不來家裡。父親很生氣,回家用山棕打母親,罵著文言文,母親變成了老鼠。排灣族說老鼠是朋友,怕老鼠會咬壞家裡的東西。後來,哥哥飛入深山,讓弟弟靠著海邊,說好會合在旭海之處,兩人也都老了。

我們很開心聽到如此完整的故事敘述,也向gama詢問兄弟倆變成的鳥類是什麼,我們拿著圖片詢問,說是白白的臉像人,很大隻,因為gama曾經打到過,得出應為灰林鴞之類。

gama也提到「巴利的紅眼睛」這個傳說,他說還聽過是手指的版本,是靠手指套著獸皮才部會危險。而危險的巴利早期是住在山洞,因為紅眼睛看到人會殺害對方很危險,只好躲起來。gama說高醫師家族就有紅眼睛,也是台東的排灣族頭目,在太麻里振興村。有傳說阿美族在此上岸,也有人說是卑南族沿著沙灘上岸。振興村還有靈石,長得像人,當靈石朝外,就是有人將過世。

在來義部落,有兩隻很大的獅子,使得天地昏暗,直接吞下需多食物,有的動物被吞下去還在呼吸......。

gama忍不住說了好多好多,許多精彩的故事還有待我們找時間一一紀錄並求證。

*訪談內容太多精采,許多族語需要再找時間一一確認。

小小故事人工作坊

@ 2022-10-28

2022/10/22-23

因疫情關係,小小故事人工作坊延期,終於在接近十月底的週末如期舉行。

邀請從台北來的講師阿冰老師,因地震後的交通不便,辛苦地舟車勞頓還在玉里轉乘接駁車才到鹿野,我們帶著講師來到這次工作坊舉辦的地方:

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KIST理念公辦民營實驗小學。

桃源國小轉型為實驗小學後,許多課程都與布農族文化結合,孩子有許多浸淫在布農族傳說故事中的機會,有些班級也有上台以戲劇表演布農族神話傳說的經驗。這次的合作,也希望能將孩子說故事的能力,延伸到新的領域——廣播劇,將在地傳說故事推廣到網路平台上,讓更多人聽見。和學校主任一開始的討論也有提到,有時候部落傳說故事也不一定容易在圖書館或其他地方找到,若在線上具備有立即性、能容易搜尋的到的資源,像是Podcast平台,而收聽Podcast也是現今流行的管道,就增加更多人聽見在地故事的機會,也讓孩子認識這項媒介,說出自己的故事給大家聽。

桃源國小幾乎都是布農族的孩子,而阿冰老師其實也是出身自高雄的那瑪夏區,族語名Aping,老師在原住民廣播電台主持節目,擁有豐富的廣播經驗,也有帶領孩子聲音課程的經驗。而這次我們邀請到了中低年級的學生來進行小小故事人的活動。

工作坊第一天的課程,阿冰老師進行聲音暖身的課程,帶孩子們一起「玩」聲音。照片中為藉由播放一些孩子們熟悉的卡通片段,一起發聲,了解聲音共鳴的位置,例如:顱腔與鼻腔等等。

圖片

進行布農族的故事角色分配。

圖片

圖片

經過第一天的認識聲音與暖身活動,第二天也在練習「用聲音表演台詞」後,開始進行錄音囉!

圖片

錄音中間的也會讓孩子們聆聽自己的錄音成果,孩子們很興奮地聆聽。

專業錄音設備所錄製的聲音,確實比平時自己拍影片的聲音更加地清晰呢!

孩子發現:原來我的聲音可以是這樣地使用與做變化,真好玩!

圖片

除了自己的「聲音表演」,孩子們也學習如何自己製作音效。

在布農族的「取火傳說」中,因為族人從勤奮變懶惰導致天神生氣,發生大洪水。

動物們為了布農族人取火種而必須游過溪水。

孩子正在動腦筋也動動手實驗如何製造「大洪水」與「溪水」的音效。

圖片

孩子們興奮且專注地聆聽錄製的成果。

圖片

風雨中tama們仍不辭辛勞地搭建學校新的taluan,阿冰老師也向tama dahu詢問關於布農語的事情。

圖片

小小故事人營隊結束後,團隊與阿冰老師聊聊營隊過程、和孩子們的互動以及建議與鼓勵。

Uninang!小小廣播人,成功!

排灣族-台東縣大武鄉大鳥部落布工坊

@ 2022-10-28

地點:台東縣大武鄉大鳥部落 笆札筏布工坊Pacavalj

時間:2022/10/01 14:00~17:00

訪談對象:笆札筏布工坊的經理王曉彤

圖片

一進到布工坊,便看見kina們專心織布的美麗身影。

接著,熱情敬業的笆札筏布工坊經理,曉彤姊出現在布工坊,

接受我們的採訪。

其實,平時曉彤姊也常出現在布工坊,關心布工坊運作,

也親自和訪客互動。她表示,不單單只是喜歡布工坊的產品

客人也都很喜愛這裡的文化。

 

歷史背景到現今

大鳥部落是一個整合三個部落的大部落集合。

(其中一個是達望部落)

當時日據時代為了方便將三個部落集中。

但也不好整合,因為部落彼此習性、家族性不同。

現今平時不太分彼此事務,但祭典時會分清楚。

頭目的部分,現在還要找到相關文目和口述來證明身份。

而頭目要讓眾人服,也要達到部落的平衡和共識。

 

布工坊緣起

先從以前的八八風災說起。

很多社工單位、展望會、十字會來幫忙重建硬體/軟體,

所以成立並努力持續運作布工坊來回報這些善心,也希望振興部落。

到現在已成立十年,除了剛開始文化部(還是勞動部?)三年計畫培力,還有鄭漢文校長的指導協助,接下來幾乎都是全靠著部落自己族人,一直運作到現在,真的很不容易!

圖片

提到風災,老人家會說,大洪水以前真的有發生過!

看到山上的水開始變黑,就會警覺,叫族人們撤退。

曉彤姊拿出了三個手縫布娃娃,本來還有更多,

被一些來布工坊的客人買走,本來是非賣品呢!

但大家太喜歡故事和布娃娃就一直想要買走。

布娃娃的由來是,台東故事協會帶著部落的孩子一起說繪本故事:

<笆札筏的大洪水>,一邊說一邊用布娃娃演。

特別的是,有的布娃娃是缺手和缺腳的。

為什麼呢?這就要從故事說起了。

圖片

大洪水傳說

大洪水發生,族人都被洪水沖走,只剩一對兄妹。

他們因為拉著藤蔓沒被沖走。

為了繁衍,他們雖是兄妹但仍結合生子。

也因為這樣,第一代的孩子有殘疾。

第二三代也是,一直到第五代的孩子才健康。

 

大鳥傳說

大鳥叫pacalj是排灣語,捍衛之意。

pacalj曾是南北要塞。大家都說他們是強悍民族,不要招惹。

大鳥也叫Otoli,是日文,日據時代從山上俯瞰是大鳥的形狀,應此稱之。

大隻的鳥是老鷹,也是現今村莊的守護者。

圖片

曉彤姊說小時候,阿嬤都會說,趕快睡,不然會被大鳥抓走。

 

大鳥部落的頭目與階級文化

日治時期有個大頭目,卡雅瑪,是大家很敬重的頭目。

 

圖片

日人期望大頭目能統整整個大部落。

許多大鳥附近的部落,族服都很相像,因為都有被征討統治過,

也有的是因為通婚,像是卑南王子來娶親。

頭目的交接通常是長子承接,但也有人選擇放棄,

如果是再找別人交接,也必須要是貴族血統。

 

提到階級的部分,曉彤姊說道,像是他們家,

她是貴族,先生是平民,小孩在穿著族服時,

主要是按照先生身份,參加媽媽家族的活動時,

才會換成貴族身份。

 

漁撈文化

我們好奇詢問,離海邊這麼近,排灣族也會有海洋文化嗎?

曉彤姊說以前小時候確實族人會出海捕撈和養殖。

最早還會做竹筏,後來改成塑膠舢舨。

到更後期,因為海巡管制,就沒有漁撈了。

 

排灣圖騰

傳統的排灣圖騰其實沒有很花俏,顏色也較為低調、黯淡。

像是公主繡有暗色的紅黃綠:紅是太陽,黃是土地,綠是大自然。

在族服的右上角,有一槓織紋可分辨身份,就是公主繡。

圖片

其他花紋還有像是山形紋和人形紋。

布工坊分工很細,每個kina都各司其職,專業分流運作著。

現在kina織布,其實也喜歡加入許多花色,大自然中都是她們的靈感。

但布工坊還要營運成本,就盡量統一幾個顏色。

而圖騰的部分,其實有融合四個族:排灣、卑南、魯凱和泰雅。

因為有和其他族群通婚,也有的是鄰近或有交情的關係。

因為也需要創新去做圖騰,符合市場需求,

所以關於圖騰轉譯的問題,也是慢慢讓vuvu們接受,

布工坊希望守護文化,但也不完全守舊。

曉彤姊也鼓勵返鄉青年,要相信自己,當下盡力去做,

所有的人事物都會幫助你的。

曉彤姊這十年認真將笆札筏布工坊經營順利,

也是靠著一股使命感,堅持下去,她一直相信做得到!

圖片

離開前,曉彤姊還送上珍貴的小米酒作禮物,是前陣子的小米收穫祭,

9/20剛釀好的呢!

感謝曉彤姊三小時滔滔不絕,豐富的分享,不只傳說故事,

還有這十年在布工坊的心路歷程,真的好勵志啊!

也讓我不禁反思,真想回去現在居住的巴喜告部落(布農族),

再好好拜訪阿布斯工坊的cina abus,

聽聽她一路上如何將布農族的苧麻工藝傳承並推廣下去。

排灣族-台東縣大武鄉大鳥部落初訪

@ 2022-10-28

地點:大鳥部落關懷據點(大鳥天主堂)

圖片

本次參訪是跟隨台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成立三年)前往,以下以東大簡稱。

東大每月第二個星期二拜訪大鳥部落的關懷據點。關懷據點不同於文化健康站,是由社會局承辦,每週二聚會。文健站則是屬原民會,由社區協會承辦,一到五聚會。東大先前也剛完成菸草製作的影片與文字記錄,也和笆札筏布工坊合作。更早甚至有些人員從十年前就已經在大鳥從事相關紀錄與合作。

本次參訪東大希望參與歌謠班,請春花(族語)老師協助翻譯族語,記錄歌謠中的相關故事,製作繪本等等。

春花老師提到傳承的困難與衝突,其實每個部落的語言也不同,但原民會為傳承教學方便,統一官方語言。有些部落人是反對的,希望孩子能學到真正在地使用語言。

今日活動一開始是國民年金宣導,接著便進入正題:要帶vuvu們(長輩們)一起作藍染。

過程中講師進行示範,春花老師也在一旁即時族語翻譯,vuvu們聽得懂中文和日文,只是用他們最熟悉的母語解說會更加清楚。

和vuvu聊天,提到以前有用河邊很多的粉紅色花玩染印,推測是印花紋。vuvu說會用薯榔染漁網, vuvu其實忘記族語名和中文名,但說是紅色的,因此推測為薯榔。

圖片

東大的學生們協助vuvu們一同進行藍染,提醒vuvu們步驟程序,或是予以協助,像是綁布等等,可以了解活動的目的就是要vuvu們活動不只雙手還有腦筋。完成漂亮的藍染布後,vuvu們都露出可愛的笑容。

圖片

圖片

活動結束後,東大學生也留下來和春花老師討論,老師給我們看歌謠本,目前一共14首,也都是由當地的老師自行譜曲與歌詞拼音,羅馬拼音的部分採用當地vuvu熟悉的語法,但如前面所提到的原民會為了傳承而統一拼音,東大這方面想協助記錄保存的話,還是必須再請專業族語老師協助拼音校正。

圖片

花蓮港口部落大學 2022 港口部落海洋巡航與海洋器物製造研習課_編織

@ 2022-09-23

2018 起源

依稀記得美麗的島遇發生在約四年前在西太平洋上的小島上,短短不到兩星期,和一群人日日在島上起火煮食,出航潛水,最奢侈的回憶莫過於划著傳統木舟,我單薄無力的手臂難以駕馭著厚重的木槳,烈日下許多夥伴脫了兩層皮。無論是划向另一座小島或big blue,跳入一片深藍之中,對於海下的宇宙感無限驚嘆,驚艷於依海而生的智慧與美麗,完全開發了我對於整個世界一大片新的藍圖。

而後沒多久,因緣際會開啟了東部山線的生活,偶爾才到東海岸或離島複習下潛的功課。時常浸潤在農族實驗教育與部落文化之中。在山林與溪谷的包圍中,漸漸地嘗試耕耘於土地,走入幾座布農山,心中一直有個愛玩並渴望學習的孩子,試著領受與生靈萬物共存的智慧。

 

2022

四年後的夏天帶著膝傷來到人之島,暫時無法好好走路的雙腳急欲海水的滋養,每日的晨間海泳與午後潛水,偶爾環著島嶼望著大海與可愛的山頭,半著月如夢似幻的日常,身心得以大大舒展。偶然的潮間帶採集,族人朋友大方分享的漁獲,閱讀朋友收藏多本達悟文化相關書籍,再度激起我向海洋民族學習的深深渴望。

部落大學的通知在開課前夕傳來,心中感到雀躍,感受著今年與海的緣分似乎正在悄然展開。終於出發一直掛在心中但仍陌生的港口部落,沿途經過長濱與豐濱的車途中,對於環山靠海的景色感到舒適安心,暗暗想著雖然還捨不得離開山谷裡的家,但有朝一日若能在此塵埃落定也是很美的夢。

 

0806上午sifo編織

因為從人之島回到大島上的時間緊湊,請了第一回課程的假。同學在上一回都已認真完成製作「喜父」sifo (阿美族魚簍)需使用的竹梭和竹片,那是族人老師從取竹開始,大家最後用美工刀一刀一刀割出竹梭中間U型的孔洞,好不容易地完成。請假的我們三人取材好後,只能回家把握時間趕工,先跟上編織的部分。

圖片

看著保羅等「美國」師傅快速熟練又有耐心地一再示範,大家反覆練習終於熟悉打結的手法後,再到戶外學習編織sifo的起頭。一個簡單的雙套結先固定也是卡了一下,我常感覺許多實用的日常生活技能在於我們生活上或教育的缺乏,有更多的動手做會更好。

圖片

和同學們像是一排罰站在港口國小戶外草地的大樹之間,我們拉了一長條紅色尼龍線,大家專心地在上面打出屬於自己sifo的第一排結,我誤用又是紅色的主線去編織,因此經常鬼打牆打錯拆掉,才好不容易完成珍貴的二十個結。只能說學習的每個錯誤也都是寶貴經驗,希望能應用在往後的各種學習中不再重蹈。

完成後剪線分成各自的一條,繞成一圈打死結,做手提的部分,接下來的部分就是各自的回家作業了。kacaw教練也提醒我們擴編與縮編的技巧,擴編可以是一個結上往下打兩個結,每隔兩三個之類,按照想要做出的網袋大小,縮編則反之,兩個結往下打一個結。

圖片

學習編織一直給我少少的害怕,卻又喜愛那美麗的編織紋路,繞來饒去怕迷路,又享受著進入無腦境界時雙手的流暢動作,那是不需經過大腦的心流。學習傳統技藝大多時間就是用心、用雙眼一直看,看師傅、看同學,記在腦海中後,再用雙手實際操作,剛開始往往都會打結,唯有一再練習,尤其繩結經常是拆掉再重來,才能讓身體記憶。記得前年參加東布青舉辦的布農巫師祭,胡金娘老師帶著我們做獵人網袋,只有一根竹筷子當梭子,滑溜溜的尼龍繩一直從我手中滑落,唯一的好處是塑膠繩比苧麻繩好拆多了,短短兩三天內的片段時刻學習,老師也來不及教完收尾,加上日後的疫情影響,可惜我最終沒有完成編織,期許這次學習能幫助我複習類似的技法,擇日完成。

大海浮夢 :「海洋會給你很多很多的學習。」 ———在人之島半個月的日常與夢境

@ 2022-08-11

圖片

(照片為每日在朋友家達悟朋友親手打造的涼亭上欣賞的東清灣日落)

 

接下夥伴邀請changemaker的計畫沒多久,我的膝蓋舊傷復發,這也是來到人之島最初的目的,希望藉由海水療癒我不良於行以久的身體,與心。膝蓋的傷復發來自於今年初開始走了幾座布農山,布農民族的堅毅與扛在肩上紮實的重量。

期待在這座仍然陌生的島嶼聽見一些古老的故事,決定隨遇而安地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相較於台灣島上的其他原住民族,Ta-u達悟族可以說是唯一真正的海洋民族,依海而生。也因為離島的關係,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文化與地下屋遺跡等等。

圖片

(朗島部落民宅之一,前方推測為該戶舊時地下屋住所。蘭嶼颱風強勁,這是以前時代住在地下的重要原因。現代多為水泥建築較不怕強風,而朋友的綠建築要維護則相當不易,大概是島上唯一不吹冷氣的房子,相對其他家冷氣有人開玩笑說都不用關,因為核廢料電費不用錢)

 

初登島嶼的意外插曲

———認識人之島的傳統領域與禁忌文化

 

七月中初登島嶼時,因為和伴侶習慣隨性也隨緣,不希望帶太多的目地與規劃去認識新環境,我們選擇先在沙灘上紮營,再慢慢去深入當地。醒來便是在沙灘旁的海水泡泡游游,中午撿拾漂流木,餓時便起個的小火煮食,簡單滿足。隔天拜訪友人時,她大方表示也可以來家裡紮營,我本來還想著還是在沙灘好,方便照顧兩隻也和我們一起來蘭嶼的狗狗。入夜望著星空,以為可以好夢,沒想到頭兩晚海風狂野地吹舞,我完全無法入睡,偶爾風變小蚊子便出現更是令人崩潰,但風太大也無法在雨布下搭蚊帳。

 

友人來蘭嶼已定居十年,可說是相當了解達悟文化,無論祭儀文化內涵或族人之間的相處。她播放著達悟友人的影片,一位年約五十的道地達悟人,一身傳統文化技能,從造拼板舟到出航捕魚,在山上種芋頭地瓜,男人話不多,低調實踐在海洋文化中,是「被黃金靈魂迎接的男人。」(形容追浪的男人,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影片中是男人頭上戴著Gopro,錄著他划著拼板舟出航捕獲鬼頭刀等大型漁獲的過程,兇猛的鬼頭刀力氣很大,簡直是搏命演出,根據「行人文化實驗室」所出版的「討海魂」形容「大海是男人的戰場」一點也不為過。此外,「按照傳統,鬼頭刀只有男人才能吃。」還有「十人大船下水儀式」,勇士們抬著船喊著族語禱詞,場面甚為壯觀。

 

意外的禁忌插曲來了,我們聊到紮營在附近的沙灘上,朋友立即談到最近有老人家剛離開,伴侶為了我避開海風在樹林中發現的空地,原來為達悟民族習慣將離開的長輩安放在樹林之中,我們打擾到老人家了,於是便盡快將場地復原,致上不好意思打擾的歉意。巧合是我手機接著沒多久就壞了,沙灘上的幾張照片也就這麼消失,如同布農語說的masamu,禁忌所帶來靈的力量,提醒著我們。朋友也有提醒,有些族人並不喜歡看到外地人來紮營,也許是因為有人會破壞環境,也許和愈來愈多的外地自潛客有關,偶爾的溺水意外,帶給當地人不小的困擾。發生意外的海域會讓族人暫時難以靠近下海,關於那些死靈與禁忌的種種。我想這都是我們在踏上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所要尊重的事情,不同於漢人在規劃土地上的明確,族人是與生靈萬物共存在土地上生活,伴侶的形容很可愛,蘭嶼有老人家睡覺的地方,下海的地方,長地瓜和芋頭的地方,拼板舟住的房子,而我們誤闖長輩睡覺的地方。除了廣為人知的四到六月為飛魚汛期,女性禁止參加飛魚祭任何祭典儀式,不能觸碰拼板舟等,也不能在灘頭戲水等等,這是頭一次了解蘭嶼埋葬的文化,趕緊多翻閱了幾本海洋文化相關書籍,希望更加了解這塊土地上的智慧。

 

圖片

(來自友人書架上一部分的收藏,每日晨間海泳後便是我的晨光閱讀筆記時間)

 

雅美民族動植物學

 

朋友收藏好幾本排達悟文化相關書籍,映入眼簾又是熟悉的鄭漢文校長一系列著作,還有夏曼.藍波安系列作品。原本在台東桃源國小已和校長學習許多布農文化,來到人之島上,又能透過鄭校長的文筆得以更加了解島上的文化與動植物。一邊翻閱「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婆娑伊那萬-蘭嶼達悟的民族植物」以及「蘭嶼文化生活廊道-悅讀蘭嶼」等不少書籍,找到了關於埋葬的文化,也對照了不少當地植物更加認識。我喜愛漫步在沙灘上撿拾海廢等,再創造利用或擺飾,像尋寶一般。撿拾兩顆「穗花棋盤腳」,沒想到在蘭嶼被視為不吉祥的魔鬼樹,趕緊在達悟友人看到前收起來。時常在海灘上看見爬滿的「馬鞍藤valino」,野銀部落之名,當初祖先上岸所見植物,為纏繞之意,可用來綁五節芒。撿拾一顆「林投果hango」欲品嚐其美味,友人告知三四月的林投果才美味,所謂斧斤以時入山林,於是煮成了果汁也不錯。朋友在家屋的後院種植不少「蘭嶼樹杞payin」,為放置之意,結實累累看似小藍莓的果實鮮美好吃,煮成果醬也很入菜。經常看到銀綠色美麗的「蘄艾mango-no-kakawan」意為礁岩上有氣味的植物,特別記下將葉搗碎的汁液可逼出水蛭,因家住溪邊,兩隻狗狗經常和我們在溪邊戲水,鼻孔總有水蛭定居常常打噴嚏,可惜這次沒有試試民俗療法。飛魚不是只有朗朗上口的兒歌所唱的alibangbang,alaka指海上生命力旺盛的活飛魚(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

 

在書本上雖閱讀不少達悟傳統故事與傳說,在此不分享因意義不大,不如直接閱讀相關書目。這次還沒開啟太多緣分,期待下次有緣親自訪問當地族人或老人家再將之紀錄。

圖片

(友人家享用美味的payin,為蘭嶼特有的蘭嶼樹杞,友人家的長得特別好又飽滿)

圖片

(東清灣附近的蘄艾mango-no-kakawan,當地隨處可見)

 

「海洋是男人說故事的源頭,波浪是學習成熟的草原。」

 

露宿在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一出來我便帶著兩隻狗狗去海邊晨泳,傍晚通常到東清灣潛水。某天傍晚遇見一位「夏本」坐在潮池間休息,謝大哥在東清夜市賣林投果汁,平時最喜歡來海裡,今日的收穫有一隻紅色的「女人魚」,還有兩隻黑色的「男人魚」,白天要抓女人魚,夜晚他還會再來放網抓男人魚。美麗的魚都叫女人魚,給女人吃,像這條紅色的魚。他說「夏本」是爺爺的意思,人的一生會換過幾次名字,透過名字族人便能明白你人生的階段。他名字叫做夏本.瑪己拿什麼我忘了,就代表是該孫子的爺爺。「夏曼」是爸爸,夏曼.藍波安就是藍波安的爸爸,曾祖父叫做苟旦,但後來看書及查字典應該是念「亞蓋」,希望有機會再親自向族人求證。透過書本和友人的介紹,不同的魚還會放置在不同的木盤上,還有老人吃的「老人魚」。朋友在島上和達悟男人相處十年,提到他們不會明說的習性,也造成她一些煩惱。要去拿取木頭或造船,可能說去散步之類的,總之令人搞不清楚狀況,拐彎抹角的部分。此現象也在夏曼.藍波安的「大海浮夢」以及「討海魂」中間接求得印證。精彩的片段如下:

 

「做事,不必說出來的男子魅力」

「去年十二月,他想為一艘船舉辦下水典禮,其實在三年前就默默一個人在山上墾地種芋頭準備,但是到了新船要落成的前一天,黃杜混才跟太太講,由於落成典禮的準備工作很繁重,太太起初不肯,後來還是如願落成,買了十隻豬、船上的芋頭一半是自家種的,一半是台灣來的。黃杜混笑著說:『女孩子(指太太)很麻煩的。』」(p.323 蘭嶼東清部落.拼板舟《討海魂》

 

「島上的惡靈聽見自己把話說出後,孤魂野鬼將百般阻撓你工作的順利。」

 

「我們的民族不習慣直接說「造船」,保持低調,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概念不習慣說謊,說要造船也只能與家人談,畢竟話一說出就要實現,其次我們也恐懼島上的惡靈聽見自己把話說出後,孤魂野鬼將百般阻撓你工作的順利。」



依海而生的自給自足,大海冰箱並非取之不盡

———「海鮮文化」還是「海洋文化」?

 

因緣際會在打工換宿的朋友邀請下來到漁人部落,和阿姨一起在潮間帶找尋九孔身影。阿姨只有面鏡沒有呼吸管,俐落的身手在小小浪潮中的淺岸礁石上穿梭自如,不像我仍依賴呼吸管,儘管我水性不差,但就怕在礁石上站不穩。九孔的身影極難發現,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阿姨發現,一看見立刻先在孔中置入手上的螺絲起子,再有技巧地由下往上挖出來,若能直接嚐鮮便很美味。後來和伴侶發現石鱉容易找尋得多便轉戰目標,晚上再到東清夜市問每日都會賣當日醃漬或新鮮漁獲的阿姨如何煮食,將石鱉燙過後,可以用我手上的「台灣LV茄芷袋」隔著用力搓揉去掉石鱉殼,將肉取下即可,怕海腥味的話,可以配上辣椒醬油入口。和阿姨買過「sisi笠螺」和海菜,都需要醬汁佐以入味才敢入口,甚是美味。事後閱讀「大海浮夢」才知道九孔果然不好抓,但作者說抓了十次就會認了,九孔多與無刺海膽共生在孔洞之中。

 

有趣的部分是,「大海浮夢」中寫道其實達悟民族也很挑,不吃「醜陋的」只吃「美麗的」,像是作者青春期經常捕捉鰻魚和九孔給老師食用,或賣給漢人賺外快,以前年代的族人並不享用,而近代許多傳統都式微了。這部分也感嘆現今的「海鮮文化」勝過「海洋文化」,政府帶頭提振海洋民族的經濟,多用海鮮季吸引人前往,像是著名的屏東黑鮪魚季等等。但「沒有健全的食魚教育,何來海鮮文化?」,引用自農傳媒的網站標題,不只是現代熱門的食農教育議題,身為海島民族,何不來好好認識這片海洋與豐富的魚群,讓餐桌上大啖海鮮不只是美味,甚至才能更進一步談論到漁業改革。(農傳媒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25601

圖片

(初次嘗試在潮間帶拾得的石鱉們,處理過後準備享用)

 

在小幫手推薦下,我們也去了號稱一百分小涼亭的浮潛區悠遊,有一次看見一位年輕的族人上岸,新式魚叉上帶著四條大而美的鸚哥魚,有美麗的紅色也有海洋藍綠色,令人讚嘆,欣慰著著達悟民族的血液仍在,忍不住好奇搭訕對方,他說他已在海裡待了兩三個小時,很驕傲地說,大魚是他好不容易利用地形才騙倒魚入手的。事後朋友也提醒,美麗的大魚也不多了,還有蠻多人喜愛捕獲的五爪貝。或記得第一天剛出開元港,在椰油涼亭等待的我,和當地叔叔聊起來,他和我聊飛魚文化,說到大家如何大量捕獲飛魚卵,飛魚正在一年年減少中。

 

「討海魂」的開頭便探討都市便利生活與漁人捕魚的省思,超市購物的便利對比山林大海間的維生,而今大海因氣候異常或環境破壞或過度捕撈等等問題,魚類珊瑚礁也一直減少被破壞。在「大海浮夢」裡也提到漁船們拖網大量捕撈的傷害但漁民討海的不得不。

想到多年前參與過南方澳的「海鯖廻家」海洋永續計劃:「在人類過度消費的需求與捕撈供給下造成的鯖魚危機,反應出長久以來產業結構、制度法規的荒謬,把第一線捕撈的漁民當作矛頭撻伐也許很容易,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我們不想製造敵人,而是增加同伴」,「能否提供我們一個機會,重新看見海洋,真正感受到人跟自然的連結,然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些微的改變,形成蝴蝶效應?」

Kasiboan咖希部灣,全台灣甚至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

吳明益的「複眼人」中提到恐怖的巨大垃圾渦流,衝擊第一便是東海岸的部落民族,還能下海嗎?這也是當今綠島尤其蘭嶼所面臨的一大問題,觀光成就經濟來源,更造成Kasiboan咖希部灣,達悟族語中「堆垃圾的地方」,創作者是每一位有意或無意將垃圾留下的旅客。除了減少一次性的包裝使用,自備環保杯與環保餐具餐盒,在海灘散步時隨意撿拾少少垃圾,帶回台灣,都能替人之島貢獻微小的力量。

 

忍不住談論了許多文化故事以外的環保與保育問題。這幾年在巴喜告部落(布農族)從事教育與生活所見,不僅是心中渴望貼近更多古老文化智慧與傳說,也更深深看見在現代文明衝擊下,不只是想保存並發揚更多美麗的文化與故事,讓台灣這座島嶼上更多的群眾知道,也希望能珍惜並保護原住民族依存的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孕育我們一切的源頭。唯有環境也被好好保育,才有更多故事能被聽見。我們仍可不斷用心採集或研究一切,向部落族人尤其耆老們學習傳統文化技藝,不讓文化僅是作為一種觀光式消費紙上文學記憶或紀錄片等等,保存那原本只屬於經典的口傳文學,否則就真的只能像古文物存在於圖書館或博物館中欣賞了。我仍願相信那古老的智慧可以是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圖片

(每日清晨海泳後的沙灘散步時間,像是尋寶遊戲,拾獲並配對成功三雙海廢拖鞋。還有其他海廢也被我帶回台灣當作擺飾或創作來源。寶物旁邊是朋友養的寵物豬豬悟空跑來參一咖。)

圖片

(雖然沒有到野銀部落參加當地導覽,在朗島部落漫步細細觀察也發現不少珍貴的地下屋與船屋,美麗親手的拼板舟也要住進小房子裡)

 

圖片

(達悟叔叔平時話不多,我們並不刻意聊天,多是打招呼,他清晨常載客人划拼板舟出航賺取外快。某夜他帶著一手啤酒和我們在星空下愜意聊天,送了一袋山上種的芋頭地瓜,簡單的水煮,口感紮實美味。我們離開前,竟跑回家拿了一大袋飛魚乾和伴侶推測是牛港鰺的一部分。魚的處理都是抹過鹽巴再曬,而今也大都再冷凍起來。我們只拿了幾條回家享用,珍貴的禮物,聽說這幾年的飛魚量愈來愈少了)

 

進入溪床_光著腳感受土地與陽光的炙熱

@ 2022-08-01

光著腳感受土地與陽光的炙熱

這一天,我們跟著鄭校長、buni老師的腳步一起進入了海端鄉加拿部落的加鹿溪。加拿,布農語為kanahcian,有「平坦山腹」之意。而加鹿溪與加典溪則分別為加拿村的重要溪床流域。

圖片

穿越一小段山林後,我們沿著加鹿溪一路上溯,耐不住河水的冰涼,一行人決定光著腳走上這一段。一路上辨識著沿線的九芎、青剛櫟、無患子...,聽著老師說布農族植物賽跑的傳說。

以前的生活,跟大自然有多親密,都可以從這些故事偷窺一二。

圖片

溪床沿線的疊石,是前人們貼心的提醒,告訴我們哪裡是適合下切溪床的路線,讓我們不致迷失方向。

圖片

遇到小池潭,小歇一會兒
從高雄還有台南來的孩子們說:「這是我第一次這樣手腳並用的爬山!」「媽媽只有說來玩水,沒想到這麼好玩~」

身在被大然擁抱的台灣
如果可以讓每個人從小就有機會接觸、認識、喜愛山林

未來的台灣
是不是就有機會讓房子少一點、矮一點,把更多土地還給大自然?

 

圖片

幸運的遇見 斯文豪氏赤蛙

喜歡急澗溪流的青蛙,是台灣的特有物種喔!

青蛙與癩蛤蟆在布農族的火種傳說裡可是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喔!

 

圖片

不斷的上溯過後
我們來到了加拿瀑布,這是現代人給他的名字
以前部落的人稱這個地方為,水很多的地方
是許多老人家們以前年輕時會特別上來取水的地方

圖片

在山林、溪澗之間

我們光著腳感受土地與陽光的炙熱

回程的腳刺痛加劇,但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印記
記住這山林的故事與我們人類曾經與山、川、自然形影不離的日子。

 

進入山林_走入獵人的路徑

@ 2022-07-26

我們獵人走的路,就是動物走過的路

一大早,我們進入了海端鄉的崁頂部落(布農族)跟著dama jiang 走入獵人的路徑
上山之前 dama jiang  一再的叮囑

「山上的路真的很不好走喔,你們真的要去~」
「要穿越叢林,鑽上鑽下的,手腳並用喔!」

我們當然是毫不猶豫的說沒問題,進到山林裡本來就不像登山步道那樣簡單嘛!

沒想到話似乎說的有點太滿了🤣

一上切進入路徑就是近乎80度陡上的小崩壁
進入山坡壁樹叢中,腳更是近乎找不到採點
想要用手輔助卻發現....只有矮小的草本植物無法支撐我們的身體

 

我們獵人走的路,就是動物走過的路

「仔細看~跟著山豬、山羌的腳步,慢慢往上~」

圖片

(因為太需要手腳並用了 只拍了前面比較簡易的部分~😅)


聽著 dama jiang 說以前跟著長輩一起上山的故事
在哪一棵樹下比較容易有動物過來覓食,獵人都會守候在這裡

黃騰、血藤在布農族裡的各種功用
山羌、山豬與水鹿的世紀換角大亂鬥
飛鼠的習性、猴子的貪吃與貪玩

身在背山環繞的台灣
大部分的人卻離山如此的遙遠


圖片


「這是我們家族的山,想要創造一個動物們可以安心與人共同生活的環境,以前我們需要靠打獵維生,現在不需要了,但是山還在,我們可以一起共同生存。」

聽著 dama jiang 說山林裡的故事
處處可見布農族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敬畏

如何互動,如何看顧與照護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 創世記1:28

dama jiang 不僅用聖經的話;更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位守護土地的人。

圖片


回上頁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