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當青年的嘻哈文化與在地部落文化交集時,會產生怎樣的創作火花呢?
嘻哈文化是青年所愛好事物,而原民部落文化也有類似於嘻哈文化的元素,我們也發現花蓮在地的大學生較多數為外縣市的孩子,對於地方不熟識的情況下就畢業了,透過本次計畫,讓大專院校孩子來對於地方部落建立關係,也讓地方部落民眾一起參與行動,來瞭解青年所愛好的事物,並且做出交叉方式,讓彼此交流學習,青年學習部落,部落學習青年,來達到青銀共創之願景。
本計劃讓青年參與仁里部落地方行動,除了進行環境地方體驗,及原民文化脈絡,也與在地民眾一起進行聲音採集,並將採集到的聲音匯集成音樂,在使用這個音樂與部落一起「合舞」,舞蹈呈現方式也是讓青年嘻哈舞與部落原民舞作一個結合,並拍攝成影像紀錄,更紀錄了部落社區的人、事、物,更體現部落熱情,與青年活力之影像,更期盼透過這樣的製作,讓移居者、大專院校學生,更認識、熱愛這片大地。

邦查風味・部落發「聲」_ 嘻哈與原⺠的青銀齊舞計畫

@ 2022-11-24

 

FLAVOR HUALIEN文化推廣工作室(下稱FLAVOR HUALIEN),是群喜歡嘻哈(Hip Hop)的遊子,不論路過、返鄉或者移居,這些人都依憑相同的興趣在花蓮碰了頭。而經常聚在一起派對(Party)的他們,也慢慢發現,許多左鄰右舍常躲在樂聲闌珊處,充滿好奇地探頭探腦。

 

於是,這群大孩子與居⺠們展開了對話,真正地走入日常,回首探索平時只是經過而不在意的角落。才意外發覺:部落文化與嘻哈文化竟有許多雷同之處。儘管兩方有著地域、世代的巨大差異,但彼此都少不了音樂與舞蹈。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熱愛那份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流」。

「⻄元7175——嘻哈與原⺠的青銀齊舞計畫」便應運而生。從今年(2022)七月開始,FLAVOR HUALIEN在巴奈.母路和孫李杰老師的指導下,不但於志工培訓時學習「樂舞文化」、研討何謂「文化挪用」,同時也把「聲音採集」的概念帶入計畫中,蒐羅薄薄部落(仁里)的地方聲音素材。甚至實際走訪周遭區域的諸多祭儀,包含田祭、豐年祭以及本次計劃的核心主軸—「成年禮」(亦稱作「勇士晉階禮」)。

 

祭典當天,尚未破曉,部落的青年便踏著祖靈的步伐,奔向傳說中先輩們登岸的海灘。一路上,來自親友的加油與歡呼聲連綿不斷,好似千萬年的回音層層疊疊。儘管FLAVOR HUALIEN深知自己僅是旁觀的學習者,仍在代表終點的清晨浪淘中,不知不覺帶回了些許的鹽與沙。

 

由祭典返回日常,地方聲音素材在成年禮後愈加飽滿,經過嘉木郎老師的編曲後,屬於薄薄、地方長輩與青年志工一齊成長的主題曲,交織而生。FLAVOR HUALIEN同時也彙整了前ㄧ個月的學習經驗,進而規劃一系列歌舞交流、青銀團康等等活動。藉著餐會的閒談、節奏遊戲、默契培養,最後導引至舞蹈動作的集體創造,達到舞蹈、音樂相輔相成的同樂景況。

 

音樂一遍又一遍的循環著,裏頭有薄薄部落田邊豎立的鐵罐架、日常行走的忽略,還有成年禮時的腳鈴、生薑葉拍打的祝福。一圈又一圈的舞蹈隊形裡,大夥兒手牽手,模擬著波浪湧動、想像邁步齊奔。確實相信著:無論周圍的人們是否來自他鄉、是否將去遠方,只要此時腳踏同一片土地,向著同一個圓,所有人都是參與創造「文化」的一份子。

 

許多排練休息的片刻,長輩們或分享曾在阿美文化村表演的過去,或回憶年輕部落的樣貌,或面帶滿足與渴望,詢問志工們以後是不是能到文化健康站一起跳舞?種種隻言片語,和那一張張期待的臉龐,不只是讓FLAVOR HUALIEN更加茁壯,也似乎讓嘻哈(Hip Hop)這個外來文化足以扎根,並充滿「地方的靈魂」。

 

學習屏棄以往過於工整的計畫執行,關心地方夥伴的一顰一笑,不害怕也不排斥改變的可能。那天面朝海風所沾上的鹽與沙,終於在計畫落幕之時,化為意外的結晶,也彷彿宣示著,FLAVOR HUALIEN和所有的參與者們,走完了一趟形而上的「成年禮」,得以自然地擁抱彼此,邁向下一階段。

文/Wensen

邦查風味・部落發「聲」_ 樂舞形塑成路

@ 2022-11-24

「 樂舞形塑成路 」

這條路是通往到哪裡?過程中的我們不斷反覆思考著。

這世界上有不同的樂、舞類型,有的是給予貴族觀看欣賞,有的是作為祈福祭祀所使用的樂舞,然而街舞的出現必須追朔到早期的1960年代,當時Bronx區域幫派、毒品氾濫,而期盼在未來的小孩子們不要再走他們的路徑,而整合了嘻哈四元素,BBoy 、MC、DJ、塗鴉,而其中BBoy就是舞蹈,說實在我們並未參與那個年代的任何事物,經過研究調查,我認為當時的BBoy並不是泛指「霹靂舞」,而是當時在音樂間奏(間奏)出來跳舞的人,當時的畫面想像應該是很多不同民俗、舞風會出現的派對場合。

派對是能打破彼此隔閡,及建立彼此關係的場合,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降低當時年代的幫派械鬥等相關問題。

如今「街舞已成為潮流之路」,街舞進入各大開幕活動、政府相關活動開場,又加上霹靂舞納入青年奧運項目之一,及相關街舞賽事符合升學徵試保送、加分等規章,熱愛文化的我們是滿樂見這樣的文化進步,終於不再是長輩們眼裡的「次文化」,但最原始的來自貧民窟、社會底層吶喊、毋需門檻的嘻哈文化也漸漸消逝,還真不知道該說「消逝」還是「蛻變」。

就如同一部落一文化,但卻舉辦部落聯合形式祭儀活動,這是我們以第三方角度來看待事件,每個部落文化彼此間一定有些微差異性存在,也塑造成彼此間的文化特色,今年很榮幸的參與三大部落八年一次的成年禮,客觀比較發現,這三方部落的樂的屬性、音調、襯詞不同,舞的跳法、律動、身體控制也不太相同,更不用說在流程上、告靈上的差異性了,而這樣的差別才塑造彼此間的文化特色,而我身為計畫主持人,每參與一場次,等同於又欣賞了不同的美麗風景,誰是傳統,誰又不傳統?這件事情已經沒有特定的答案了,自我反思之後才理解「答案只是在某個時間當下設定的框架成果」。

 

這樣的邏輯回到計畫本身,我們透過舞蹈的方式,青年與部落民眾彼此留白,彼此填空,完成了這支舞蹈,舞蹈本身已不再是成果,只是「過程」,透過舞蹈方式,讓青年漸漸理解原民舞蹈或長輩們對舞蹈的敏感度,也讓青年與地方長輩們建立關係,會不會跳舞是其次,亦或說每個人天生就具備了肢體語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一種表達、指令,它何嘗不是一種舞步,一種訴說呢。

邦查風味・部落發「聲」_薄薄部落成年禮

@ 2022-10-26

「 剎那間孩子們長大了 」

薄薄部落成年禮這件事情,剛好因緣際會而已,今年榮幸獲得Changemaker來作為地方實踐的資格,行動過程中,巴奈・母路教授跟我們說,今年也是八年一次的部落成年禮,叫我們一定要去看看參與,一定會有不同的感觸在未來地方行動上面。

Ina千交代萬交代我們行前一天千萬不能吃「蔥、蒜、雞、蛋、魚」,這就是對部落文化好奇的開始,為什麼不能吃?一百萬個為什麼?但我們還是聽耆老的建議,我們真的沒有違反禁忌,早早休息,因為成年禮發生在凌晨二點鐘。

我們與青年志工約定三點到達啟程會場,睡眼惺忪的我們到集會所,才發現好多人,而這群人都來自仁里部落,對大的心靈感觸就是「我親臨現場」而不再是透過影像看見。

三點半四點左右,阿拉邁 年齡階層的小朋友開始出發,一路從吉安菸葉廠往海邊的方向邁進,路程約四五公里。

參與之前我們腦補了很多學術知識,而參與就是我們的實踐,那天我給部落青年Kulas載著,我就是負責拿著手機錄影、錄音、拍照,Kulas也很熱情的跟我分享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跑這一條路徑,我才瞭解,這條路徑並不是地方公所文宣上的「馬拉松」,而是跟著祖靈的腳步往大海方向、往太陽母親的方向,更是往祖靈登岸的方向。

沿途部落民眾都會替小孩加油鼓勵,儘管不是自己小孩,或是不認識的,但只要是來自薄薄部落都是自己人,更給他們勉勵支持,這件事情讓我感到很感動,許許多多陪同家長也默默擦拭眼淚,許多的不捨,也有更多的鼓勵支持,也是我第一次被部落文化所感動到了。

當頭目對阿拉邁階層說:「你們長大了,未來要傳承這樣部落文化」,原來成長往往在剎那間,成長只是一個形式,而內心是否瞭解傳承文化的使命感呢?

當自己開始知道文化的背後所支撐的意涵是什麼,才發現這是一個難得可貴的文化面貌,儘管隨著時代演變,亦或許隨著環境空間的進步,儘管...儘管...一切變了樣,那又如何,至少在今年這個當下,我用腦袋儲存了這個當下的畫面,因為手機拍照無法「全」記載我的感受。

親身參與的過程,照片影像似乎不再那麼重要了。

邦查風味・部落發「聲」_歌舞交流體驗營

@ 2022-10-26

如果說今年在社區參與行動上最大的獲得,我想應該也必須感謝ChangeMaker計畫吧,讓我們更加省思計畫對於地方的需要性及必要性。

往往我們在這兩個選擇上的迷思而遺忘了計畫沿路上的風景,也許計畫發起時做了多方的調查認為這是地方的需要性,然而對於地方人呢?是必要的嗎?儘管是必要的,但長期生活下來,這些必要也變成不必要了,回到計畫本身,我ChangeMaker計畫裡反思過往經手的社造計畫,我後來發現地方民眾「不需要無「味」的『工作坊、課程』」,何以見得,地方民眾在花蓮吉安這個地方依然為傳產工作,還有家事需要兼顧,讓他們來參與課程形式,只會造成民眾們的困擾,畢竟,你要這些長輩來作為地方參與,他們勢必放下手邊工作,或許有人會說:「六日啊,放假可以參與」,你跟傳統產業的人說這句話,其實也是一種傷害,一週或許就放那麼一天能夠休息,上教會都來不及了,還上課程,於是在本次工作坊做了很大的改變_就是改變執行形式。

撇除掉過往地開課程模式,我們改成與地方民眾、青年、志工一起做個餐會,在這個餐會上志工會準備街舞演出,長輩們就欣賞鼓勵就好,結果後來發現,當餐桌上有部落風味餐,又有微醺飲品時,讓我們看到計畫美麗的風景,長輩們開始拿起吉他,領唱著古調、林班歌曲,我發現沒有什麼是不能Am的,部落婦女也自然開始跳起舞來,原來,沒有絕對的流程形式,自然促成就是最完美的流程規劃。

這件事情讓我反思到街舞的派對文化,派對裡有DJ、MC,自然而然就會有BBOY(跳舞的人),然而派對裡又延伸了Cypher(圍圈跳舞),Cypher有點火藥味時就會延伸為Battle,這就是街舞文化,自然而然讓它發生,這何嘗不是文化參與者所必須看見的計畫風景嗎?

邦查風味・部落發「聲」_部落巡禮

@ 2022-10-26

本次行動開始,我們招募了地方青年志工,其中為大學生較為居多,經過青年調查之後,我發現青年部分都不是花蓮人,本身對於地方也較為陌生,於是我們就進行了部落巡禮本次的工作坊。

仁里這個地方位於花蓮市與吉安鄉的交界之處,說都市也不像,說是郊區也不見得,但這裡確確實實是仁里部落的居住地,也就是我們的「薄薄部落」。


巡禮當天剛好在臨近的吉安車站旁,有吉安鄉阿美文物館,當月的展覽為「來自部落地方聲音」,也剛好與本次計劃行動相輔,於是就帶著青年先去參觀一下阿美文物館的展覽。
戴起耳機,聆聽著早期地方部落林班歌曲及地方古調,情緒一時湧上心頭,作為計畫的主持人,本身為花蓮人,這些聲響、古調早已烙印在腦袋裡,卻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我不明白這背後的故事意涵是什麼,我只知道這些聲音不斷的撥動著我的內心,我想也是時候透過本次計劃更加地讓我認識自己,我來自哪裡。

中下午時,我們帶領志工青年到我們的部落據點「鼓睦德樂活園區」,這園區為我與地方民眾、青年,一起攜手打造出來的地方空間,也是使用早期的木屋形式來進行空間營造,當天部落老師 祖裔斯・喇羿絲 也很輕切的替大家準備豐盛的部落風味餐,也讓青年瞭解到早期的承裝器皿及地方野菜,還有特色調味部分,也是讓青年為之震撼,飽肚之後,老師也開始進行下午的分享課程。

老師與青年我們分享,早期的Taluan(工寮)營造方式,還有進行園區的食農教育,最後也跟我們分享地方的樂具,也是來自於阿美族的傳統樂具類型,讓青年以往聽著流行音樂的我們,在耳朵上聽見不同的樂器呈現,也獻上了傳統古調。

藉此拉開了本次計劃的序幕。

回上頁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