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蘇活陣線

蘇活陣線

以佳里興的蘇厝寮為主,向外沿伸到其他村落,型塑屬於在地的故事地圖。以拜訪當地居民開始,從在地生活軌跡出發,對照文史資料做相關佐證,聆聽長輩的在地故事與生活經驗,將累積與發表「在地誌」、規劃在地策展,嘗試結合村落咖啡館,到廟埕前、村落的榕樹下、三合院泡茶、咖啡,吸引居民的好奇而走出家門,也有機會吸引年輕族群到鄉村聚落,創造不同世代間的共學和對話,朝向規劃出具在地特色的小旅行路線,像是帶領朋友到自己家中,跟著體驗在地生活。

新化社大~蘇厝寮生活體驗

@ 2020-12-01

11/26新化社大~蘇厝寮生活工作坊

來和蘇厝寮的鄰居們開講!

從村中唯一金紙店的蘇谷陽阿伯到節能達人燒柴煮熱水洗澡的隨ㄚ阿姆、認識田裡目前種植黑豆和胡蘿蔔的男ㄚ阿伯

認識廟裡祭祀中心的寶興宮、村莊的古井和井神故事和醃製蔬菜的古早大缸

一個小小2、30戶的蘇厝寮其實蘊藏不少有趣的故事!

感謝來參與的大家,也歡迎下次再來佳里興蘇厝寮喔!

FB:https://www.facebook.com/beimencu 

#樂活台灣協會

#佳里興蘇厝寮

#蘇厝寮生活體驗

#新化社區大學

 

蘇厝寮生活工作坊~來自蘆荻社大的回饋

@ 2020-10-19

三蘆島博物館城鄉田野共學~

蘇活厝 蘇厝寮生活工作坊

 

這陣子小編們一邊籌備下一波活動,一邊不忘學習與交流,今天與 蘆荻社區大學 團隊受 社團法人樂活台灣協會-北門社大2.0之邀,來到協會基地蘇活厝進行蘇厝寮生活工作坊,進行農村裡的社區踩點活動,也對照彼此舉辦城鄉小旅行的經驗,很有意思

 

阿嬤說:#台北攏嘛看都市看樓啊!

阿公說:#古早人呷古井水 #現代人呷自來水~

一語道破城鄉的差異與發展。蘇厝寮位於台南市佳里區,一個只有20戶的小村落,小小的聚落充滿著人生活的軌跡,每一個軌跡都其來有自。阿嬤每年做粿、包粽的 #大灶 ;有井神存在的 #老古井;#黑令將軍 看顧會轉彎的圳溝;村子裡保佑平安的地標 #五營將軍;村里第一座開始用電、有電視機的 #金紙工廠;村內的意見中心和信仰中心 #寶興宮.....。

 

「來認識厝邊吧」的小旅行,人情味不論城鄉,都來自於人與人關係的連結與連繫,蘇活厝在農村,我們在都市,不論是多小的細節與風景,都值得我們永保好奇心,擁抱投入我們所生活的環境!

 

4/28訪談與8/1訪談補充

@ 2020-08-11

日期:2020年4月28日

訪談對象:蘇谷陽(金紙店老老闆)、蘇料引(學甲國中退休老師)、蘇明得(寶興宮總幹事)

 

蘇厝寮老祖蘇媽挑來台後原本居住在營頂茅草埔,後來沿著將軍溪看見蘇厝寮這個位置適合種植便移居此地開枝散葉分成四房。最大房於村莊寶興宮東邊,子孫擴展最多,蘇厝寮西方則為零星其他三房散居。

 

古早村子兩旁種林投樹,在蘇厝寮牌子的入口榕樹旁有隘門,並有守衛為村落守護。民國38年,村莊內的發生偷竊西瓜案,是第一起村民涉入的刑事案件,但其緣由及過程需再證實和記錄。

 

蘇谷陽,蘇厝寮唯一一間金紙店的老老闆,早期是第一家有電話、電視的人家,形成村落常聚集的所在。以前蘇厝寮的道路為石頭路,牛車的寬度大小,民國50.60年開始蓋水溝、道路,目前蘇厝寮的巷弄兩旁水溝是私人地蓋建,中間則為道路的設計,後續也開始牽電、自來水,聽說是聯合國的經費支援。

 

農曆10月稻子收成會敬謝天地並換竹符,另外4年會進行一次的進香,路線是南鯤鯓-慈濟宮-營頂廟-震興宮。

 

 

2020年8月1日訪談蘇谷陽補充

曾經有一次一起恭請蘇厝寮保生大帝(大道公)前往中國大陸溯源到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鳳尾山深山保,大家所認定的祖先來源應該是在深山保這個村落而不是鳳尾山,在當地卻被刁難而不得其門而入,失望之餘只好帶著神明一路遊玩北京、走萬里長城並回到台灣,雖然是一個不好的經驗但聽阿伯說起來也是個有趣的經歷。

 

蘇厝寮的寶興宮在民國七十二年動土建設,籌措期間蘇谷陽阿伯往山線拜訪移居在外的鄉親募款,而蘇料引老師則跑海線,大家都很願意為家鄉貢獻一點心力,而在村莊內則收取丁錢,以男性人口為一丁為單位,女性則為半口,另外還有家族擁有田地的比例換算以及牛隻來收取建廟的費用,慢慢一點一滴、出錢出力建立起目前的寶興宮大廟,甚至出錢提供建材或交通工具運送等等。

 

早期居民冬天巡守「顧更」通常都安排在村莊出入口,如南24外面大路旁,如同類似現在的巡守隊或者警察巡邏,維護村莊安全,以前的家中也沒什麼值錢的東西可以偷,通常都是偷雞隻,蘇谷陽阿伯也曾遇見過正在偷雞的宵小,但回想起來當時對方有兩個人一旦採取攻擊,阿伯恐怕無法去對付他們甚至會受傷呢!

走訪蘇厝寮水井&黑令將軍

@ 2020-08-11

日期:2020年8月1日

記錄人:秀慧

 

依寶興宮為界,左右兩區各有一口水井位於區的中心位置提供所有居民的民生用水,地圖(下方附圖)右邊的水井仍保持完整,只是井墩因庭院填土的關係變低,且已被某戶人家以紅磚矮牆圍入庭院中並被兩棵樹夾在中間,不易察覺此處有井的存在。早期該井周邊是開放空間,旁邊種有刺竹林可供來此洗衣的居民遮陰,洗衣廢水則可直接排入旁邊的溝渠,而刺竹是當時蓋房子的重要建材。

阿姆-黃蘇秋雲對這口井最鮮明的記憶就是他小時候七歲開始就要來這口井挑水,有次隨仔阿姆的妹妹挑水時不小心跌落井裡,附近大人要去找人來幫忙時吩咐秋雲阿姆要在井邊顧著不可離開,不然“井仔公”會以為大家要放棄跌落井裡的小孩,就會讓這個小孩淹死。而在井中載浮載沉的妹妹擔心的卻是怕自己的木屐會弄丟,央求井邊的秋雲阿姆先幫他把木屐拿上去,可見當時一雙木屐是多麼的珍貴,讓小孩子把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另一區的水井則是在某戶人家的門口旁,因在路邊所以曾經被車子撞壞,目前井墩已全部拆除,以螺絲鎖上一圓形鐵板將井口封閉,且路面經過幾次的馬路鋪設而抬高不少,該水井又無井墩,故水井已低於路面許多。

之後秋雲阿姆帶大夥去確認黑令將軍的位置,其位於庄頭東北入口處面朝東(網路有稱其為獅獸寶塔或黑令將軍)。黑令將軍設置的典故在網路上已有一些資料與居民的說法相差無異,大概就是說戰後此地一直不安,經神示:係因由庄東野墓流入庄頭的水溝「不潔」所致,庄人乃於民國四十五年迎來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降臨親敇黑令將軍鎮守,並將水溝在此九十度轉向南24線道馬路的另一邊,同時也每年會在固定時間祭拜黑令將軍,以保村莊平安順遂。但在獅子塑像的另一邊榕樹下是寶興宮的「北營」,而「北營」用的就是黑令旗,這兩者的關係又是甚麼呢?

庄頭東北入口處的榕樹附近也是早期居民「顧更」(冬天夜間巡守,每戶四人一組,輪流守夜)的其中一處,在此用竹子搭建臨時的簡易寮屋於巡守時休息過夜用。

看完黑令將軍回程時,秋雲阿姆帶大夥走早期庄內人會走的路徑,原來就是從竹林旁的一條隱密小路,然後自己打開隨仔阿姆家庭院的後門穿越,就到蘇活厝啦!是條走路時很便利的捷徑。

 

網路參考資料來源:

https://blog.xuite.net/dawnstarlove/twblog/158023769-101.11.17+蘇厝寮寶興宮請水

男仔阿伯的農耕時序

@ 2020-08-09

日期:2020年7月21日

受訪者:黃岩男阿伯

紀錄人:靜怡

我們來到了男仔阿伯的農舍,在這裡通常有阿伯的朋友一早就會來開講、泡茶,這天我們也來和阿伯聊聊種植的一年歷程。

從舊曆十二月半種稻,隔年五月半收成,蘇厝寮以及周圍農田都是一期稻為主,接下來會放空(台語)田地並且下肥,剛好當天去訪問時隔壁的田地正在下雞屎肥,等到舊曆七月颱風期過後會開始種植雜糧等作物,例如:紅菜頭、黑麻、紅豆或黑豆,兩者輪作的方式讓田氣好,肥份才能循環補充。

男仔阿伯從旁邊飼料袋拿出了青皮豆,是下一期要種下的本土種,和毛豆是不同品種,主要就是結豆後打下去當綠肥,領休耕補助4,500元,我們發現原來這種本土種其實可以打成豆漿或做豆製品,但因為成本太高一斤20-25元,比起進口一斤10元,相差兩倍多,阿伯說這樣的價格生意人算盤算很精是不會使用本土豆的,但願有機會可以嘗嘗看本土豆的味道,美鈴還特別跟阿伯拿了青皮豆和青仁黑豆兩種回家種植並做自然觀察!

(左為青皮豆,右為青仁黑豆)

芝麻、紅豆和黑豆大概種四個月,年底就可以收成,阿伯會自留種子,除非真的用完才會向外面種苗店購買。紅菜頭需要比較久的時間,大概十二月末到正月才會開始陸續收成,而且都是由中盤商收購,此時就會聘請大批農工來收成,村子裡的勞動人力在這個時候都會在紅菜頭田裡遇見。

阿伯的寮仔後頭種了百香果、香水檸檬,還搭建了雞舍養雞、養鴨,甚至等小雞孵出來時,阿伯怕小雞太冷死掉會烘燈讓小雞順利成長,阿姆則是會做鹹鴨蛋,維持一些自給自足的生活,也分享給孩子或鄰居,黑豆、芝麻的部份還會做成加工品販賣,例如:芝麻糖、黑豆茶。過程中阿伯說到田裏面的威脅之一:流浪狗,拿出了沖天炮,說是只要嚇過一次狗就不太會再輕舉妄動,但我想還是會跑到其他田區去吧~哈

拜訪蘇活厝屋後鄰居蘇月阿姆、黃祐昌阿伯

@ 2020-08-09

日期:2020年7月13日

受訪者:蘇月阿姆、黃祐昌阿伯

記錄人:謝美鈴

平常在蘇厝寮值班時,最常遇到、打招呼的鄰居,除了每天下午時分會在巷子口轉角那一戶屋埕聚會閒聊的阿伯阿姆們,最有機會碰面講到話的就屬屋後的蘇月阿姆。印象中的阿姆總是在屋埕忙著洗衣服、洗床單。抱著交朋友的心情以及好奇阿姆家一大片的奇花異草,先前三番兩次的跟在阿姆身旁問東問西。大概也覺得我這個老是從後門冒出來聊天的年輕人有趣,總是跟我分享很多她的生活瑣事。

 

本名蘇月,在蘇厝寮人人稱她「隨仔」,是阿姆的阿公幫她取的偏名,不知緣由的就被叫到今天了。蘇月是蘇厝寮人(民30年次,79歲),家中的獨生女,丈夫黃裕昌(民26年生,84歲)來自佳里興潭仔墘,26歲入贅到蘇厝寮,兩人生育了兩對子女。

 

原本一家人住在三合院[1],70年左右阿姆的母親到木耳寮工作,聽同事們說想蓋房子要趁早,不然會越來越貴。翻了記事本,阿姆說家裡是72年開始蓋,74年完工入厝。阿伯說:當時說要蓋房子,想都不敢想…「哪裡有錢蓋?」,過去只要工作的收入都交給阿姆去打點,默默的也存了一筆錢。

 

阿伯入贅蘇厝寮後延續過去的務農工作,稻作的季節擔秧苗,非稻作的時間就去收甘蔗,在佳里、佳里興、溪州、番仔寮四個地點收甘蔗(農曆10月收甘蔗)。除了自家的農務工作,阿伯也到鳳山、小港當農工─割稻,一趟就去十幾天,每天都是凌晨三點起床工作,印象很深刻,每年完成工作返家時都差不多接近農曆4月26日,正值佳里興大廟-震興宮神明生日,熱鬧作戲。這個時間點也大概是蘇厝寮要開始進行二期稻作。

 

稻作時期的人力分工:一組編制12人,其中兩人負責擔秧苗、一人將秧苗鏟起、兩人拉線、其餘的人插秧,插秧之前有水牛整地。稻子成熟收割時,割下稻禾後要先曬過,大約早上9點後再進行打穀,之後由一個人負責綁立稻稈,留做資材。

 

『你甘知一布袋有多重?』、『一只布袋大約百餘斤重捏!』、『秧苗一擔也有百餘斤重,我以前實在是做得很辛苦…』,阿伯再度回憶起負重養家的年代。                                                                   

 

阿姆負責家裡飼養牲畜、照顧小孩的工作。養一隻赤牛,生小牛賣錢;養土雞、養豬,阿伯時常需要擔肥水(牲畜屎尿)去田裡施肥。縱使現在不用再養育小孩了,目前家裡也還有養幾隻蛋雞,可以撿雞蛋來煮。

 

阿伯務農、做工,一輩子勞務繁重,除了農忙,阿伯也跟著粗木工老闆四處搭建豬舍雞舍,每每拆解下來的舊料,惜物的阿伯會將要丟棄的木料帶回家中給阿姆燒柴用,並從中學習木作的精隨(阿伯說:帶回家用,其實也是想要仔細研究木材榫接的工法),阿伯也將習得的功夫運用在協助金紙廠阿伯重新搭建廠房骨架上(挑高工廠的屋頂),三十幾年過去依然穩固,阿伯滿是得意的神采飛揚。

 

還有一件讓阿伯講起來既得意又略顯吃不消的趣事,自民國87年阿伯獲選模範父親開始,94年又當選農民楷模,「有好幾年,厝內時不時的在辦桌請人客呀!」。好人緣的阿伯,也是蘇厝寮1鄰的鄰長,問起現在蘇厝寮到底有幾戶人家,阿姆拿起手邊還沒發完的「環保局推廣預防登革熱的宣導單」正好寫著『53戶』,原來大部分是因為寄戶口的關係,加上一個家庭裡面分好幾戶的,而實際庄內的戶數不到20戶了。

[1] 位於現在二層樓房住家的正後方。

-------------------------------------------------------------------------

信仰中心寶興宮的二三事:

蘇厝寮大廟寶興宮每年農曆三月要擲爐主[1],而選出的爐主要負責整年度的拜拜、準備牲禮,而擔任爐主者,會在家門口放置保興宮的一對大旗兩天,以示身份。原本阿姆家是明年的爐主,但因為阿姆的母親過世,則改由其它村民擔任。

 

阿姆說跟神明有關的事她不是很了解,但還是提出了一些現象。譬如,以保興宮為中心,廟東的五營都有村民早晚燒香拜拜,廟西則沒有人會去燒香,不太了解實際原因,近年寶興宮管理委員會決議聘請一位廟祝,負責廟內外的早晚拜拜工作,也協助眾神的各項祭典以及每月的賞兵宴[2]

 

燒柴煮熱水二三事:

隨仔阿姆家的屋埕總有成堆的木材,勤儉的阿姆延續過去在三合院用大灶煮熱水洗澡的習慣,在建造現在住的樓房時也就設計了一個燒柴火的空間與煮水設備,家裡的浴室一直以來都是用燒柴方式的供應熱水,也沒有安裝電熱水器跟瓦斯。詢問起柴燒熱水的效率,冬天一小時,夏天半小時,約略這樣的時間可燒熱開水供應梳洗。阿姆說,夏天天氣熱,光是天然日曬的溫度就足以用來洗澡,都不用再燒柴火,阿姆果然是超越國家一級節能的超高級節能專家。

 

三合院:

阿姆帶我們到屋後的三合院老家,探訪過去他們一家生活過的護龍屋舍─房間與廚房,屋舍內部其實都還算完整,甚至廚房的灶直到去年都還有運作,阿姆的冰箱還有去年自己蒸的甜粿庫存,只是兒女擔心阿姆太辛苦了,不希望她什麼都自己做,才減少了去使用灶的機會。老房子沒有使用會越來越脆弱,未來房子的繼承人要作空間運用時,三合院將會拆除,蘇厝寮聚落的家族痕跡也會越來越淡去。

 

[2] 透過擲筊選出明年度的爐主。

[3] 每月賞兵宴固定辦6桌,寶興宮委員要任兩份,一桌只坐5-6人也是常有的事,有些不住在庄內的鄉親會特地回來吃賞兵宴。廚師則是從佳里興聘請而來。

 

 

蘇厝寮金紙加工廠

@ 2020-08-09

日期:2020年7月6日

受訪者:蘇谷陽阿伯

記錄人:柳秀慧

 

蘇谷陽,民國21年生(屬猴),由西港大竹林抱養到蘇厝寮,在養父母疼愛中成長,養父早逝,為免養母煩憂趕緊於20歲結婚,依靠六、七分田地生活,每日從蘇厝寮將韭菜送至佳里鎮販賣,岳父建議可雇用其參與金紙生意,故轉行金紙工作,月領200元工資,二子呱呱落地後,告知岳父依此微薄薪資難以養家餬口,欲回蘇厝寮自行創業並承諾會自己開發新客戶絕不會去搶岳父的既有客戶,從此開啟了成功的創業之路,客戶曾經擴展至屏東,甚至連岳父的工廠來不及出貨也會尋求其支援。

 

“蘇谷陽阿伯”事業有成並育有7子,現在已有8個曾孫叫他阿祖了。蘇厝寮第一個裝設電燈、電話、電視及村內唯二自來水用戶之一都是”蘇谷陽阿伯”, 阿伯也是爭取台電來蘇厝寮設置電線桿路燈的重要參與者,周遭的鄰里朋友說起阿伯總是豎起大拇指稱讚阿伯不但事業有成亦積極熱心幫助社區的發展,對周遭鄰里朋友們客氣又照顧。退休後的阿伯仍每日到金紙工廠,就是為了讓老朋友們有個泡茶聊天的地方。

 

問起阿伯金紙產業的現況,阿伯說隨著時代的變化,金紙產業從早期的高密度人力勞動轉為機器化運作後,最終仍不敵台灣的工資與對環保要求的提高,十幾年前都外移到中國大陸生產包裝完畢後再運回台灣販售,因此利潤也越來越微薄,而近幾年又因同樣的因素開始從中國轉移至越南、印尼等地。早期金紙的原料須到竹山購買,竹山的紙廠會先至山上砍竹→剖竹→浸泡*水池中四個月使其腐爛(之後改為強鹼的化學藥品只需2星期)→從池中撈起後由牛牽引磨石翻攪整平(之後發展為機器製程)→放置於戶外曬乾→裁剪成固定尺寸,即可販售給金紙工廠加工使用。而造紙過程中浸泡池汙水的排放導致了嚴重的河川汙染,當政府訂定環保法規開罰後,廠商認為數百萬汙水處理裝置的費用不符成本,因此紛紛轉往國外生產,而下游的金紙加工廠也開始蕭條。

 

早期阿伯的金紙加工廠買回金紙原料後,會先將金紙裁切成適合加工作業的大小,早期尚無機器化的年代須手持超大型槌子敲打裁切刀,是重度勞動的工作,紙張裁切完所需尺寸後就進到「鑢紙」的步驟,須將一疊一疊裁切完成紙張的周圍四面慢慢刨磨得平整細緻,下一步就可以開始貼錫箔與蓋印,這是決定了金紙使用種類的關鍵依據,普渡時燒的紙錢就不會貼上錫箔而是會印上各種生活用品的圖案給好兄弟使用。之後會視金紙需製成何種種類來裁切金紙最終的尺寸大小,再以藺草綑綁固定數量後即可出貨。

 

雖然阿伯的金紙加工廠交給第二代經營後仍持續運作

,但目前就只是作為進口轉賣過程中的倉庫,隨著環境的變化早期製作金紙的手工具與部分機器都已被丟棄處理,甚為可惜,很多金紙的製作過程也只能依賴阿伯的口述去想像了。但它曾經是蘇厝寮老一輩人打零工養家活口的記憶,是讓蘇厝寮曾經引以為傲的成功標的。

 

 

小小補充:

(1)   阿伯工廠的第一支電話號碼是576,只有3碼。

(2)   阿伯的創業過程也是他交通工具的演化史:腳踏車→摩托車→HONDA 150cc→1.25噸貨車。

(3)   當初為了爭取台灣電力公司將電線桿架設到蘇厝寮,阿伯跟朋友特別包了計程車去到台南市區申請,台電回復隔天會去村子看看可以怎麼規劃施工,大家高高興興地回蘇厝寮等了好幾天,台電都沒人來,因此又再度包計程車去市區,特地邀請台電的規劃者去沙卡里巴好好吃一頓,隔天台電終於派人來村子探勘規劃了。

(4)   阿伯對周遭鄰里朋友們客氣又照顧,訪談當天我們親身感受到了。我們這幾個莫名其妙跑到蘇厝寮租個小平房的年輕人,跟蘇厝寮沒甚麼淵源,但阿伯仍然用心的招待我們,除了泡茶準備點心外,還擔心他耳朵重聽會沒聽清楚我們的詢問,特地找了他的朋友一起來協助。訪談結束後還帶我們去果園摘大家都說好吃的芭樂,連美鈴多看了絲瓜一眼,阿伯也二話不說的摘下來送了。阿伯真的是為人客氣又待人慷慨。

 

認識在地黑木耳產業

@ 2020-08-09

日期:2020年6月14日

受訪者:蘇條益阿伯

記錄人:志欽

訪談對象:蘇條益阿伯、阿南阿伯

 

南24號縣道,從蘇厝寮往佳里興的某一段路的右側,看見一片黑色的寮子,平常經過,均未曾留意,今天經由社大2.0的伙伴帶領,才知道原來是黑木耳的培養場。

這裡佔地約為4分地,產量約為20萬包(太空包),在鼎盛時期,產量則為現在的十倍多。

蘇阿伯是培養場的老闆,今年70歲。

蘇阿伯是在20幾歲(退伍後)開始投入木耳栽培,起先是做白木耳栽培,因為不敵大陸白木耳的低價競爭,所以在10幾年前,轉做黑木耳栽培,初期以外銷為主,雖然台灣黑木耳的品質很好,最終依舊面臨大陸黑木耳的低價競爭,所以蘇阿伯決定將外銷收掉,目前生產黑木耳均是由盤商收購後內銷。

現在市面上的黑木耳有分乾貨及溼貨,乾貨有90%以上,來自大陸,溼貨則大部分還是台灣自產。

木耳栽培的環境條件,主要有三:溫度、溼度與通風良好。

太空包製作及黑木耳栽培流程:

雜木屑堆灑水發酵→裝包→ 蒸氣殺菌 →冷卻→種菌→封口

→ 移至培養場靜置一個月→太空包開口→ 成長→ 採收

→ 日晒 → 乾燥 →成品包裝

針對蘇厝寮作地方上的訪問,可以更了解在地的故事

@ 2020-06-22

時間:2020年4月22日

受訪者:黃蘇秋雲阿姆

記錄人:靜怡

 

在和阿姆-黃蘇秋雲訪談的過程中感覺歷歷在目,她總能把細節說得很詳細,用的台語也很道地,有時候都需要她翻譯翻譯,特別是她談到在糖廠工作、擔任削甘蔗的各項工作內容,很有畫面以及臨場感!

 

阿姆從小就要幫忙照顧家中小弟、協助家務而喪失讀書機會,這在農業時代很普遍,也成為重要的勞動與社區協助的角色,例如在蘇厝寮蓋寶興宮大廟之前,由鄰長排輪流顧更(台語發音,守夜的意思),一年一次在冬天之際(當時還是點蠟燭的時代)小時候的阿姆也有參與過,如果村子裡有長輩需要幫忙總是想到她,所以她和蘇厝寮的長輩都特別熟悉,也造就了她像位里長婆似的,蘇厝寮曾經發生過什麼故事她基本上都知道,有什麼蘇厝寮人事物問她就對了!

 

阿姆的勞動歷程非常精彩,從當小工徒手蓋廟、糖廠的削甘蔗工、種甘蔗和蘆筍、開雜貨店賣冰、到木耳寮工作、擔任水腳、煮大鍋麵給香客們吃,現在還有賣自家種的芝麻糖、黑豆系列產品,再再見證了鄉下婦女的韌性,實在令人佩服,我想也是一種環境下的歷練才能造就現在的阿姆,甚至也聊到了附近區域早期種黃麻拿來當燒火材料、衛生紙,這是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已經不復見的情形,因為透過訪談想像以前生活樣貌,也請阿姆帶著我們到她開雜貨店的位置和公厝,發現到公厝還留有以前建築的痕跡,只是現在已經做其他用途了。

 

這是第一次訪談阿姆,未來可以分主題再做深度的訪問,例如針對在糖廠的工作內容、記憶或者走訪祖先在營頂茅草埔的位置等,另外,美鈴有提到說透過阿姆的生命史去對照蘇厝寮的發展也是一個有趣的切入。

回上頁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