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Taisan自己人

Taisan自己人

邀請部落耆老教導並傳承過去在山上工作時搭建工寮的相關技藝,及山上生活之過去生活經驗及認知。在過去生活中,布農族除了善於分享及互相協助,在muskun(一起)中看見家族或是部落族人之凝聚。希望透過工寮建置,將耆老傳統之知識、技藝與現代建築設計融合並呈現,並在muskun(一起)中記錄早期族人與山林共存生活的經驗知識與記憶等相關細節,過程中融匯族語教學與傳承,再透過紀錄片的拍攝及雙語(布農語中文)記錄刊物,透過本次的計畫,將布農族文化記憶與技藝、知識、語言和青年們一起「寮」下去。

一起「寮」-線上工寮工作坊

@ 2021-12-25

圖片

跟著長輩一起上山走走,聽聽Qudas分享工寮的二三事,才知道原來工寮有這麼多知識跟故事~

可是工寮到底應該要長什麼樣子?不同地區會有什麼差異嗎?那身為現代青年的我們又要怎麼蓋工寮呢?

Taisan 自己人首次線上工寮分享會,隆重邀請高雄青年 Umav Islituan、Lanihu Ispalidav、南投青年 Ciang Ispalidav。(按照第一個字母筆劃排序)

和花蓮青年自己人團隊,一起分享關於Qudas工寮的二三事。現在就來這裡,一起寮!

分享會時間:12/5(日)月亮時間 19:00-20:30
分享會連結:https://meet.google.com/rdv-syui-htx
(連結於活動開始前15分鐘可進入)

聊一「寮」-小農人們認識taluhan

@ 2021-12-25

圖片

「taluhan」(工寮)

清晨你是否有看過家中長輩騎著摩托車(或野狼)就出門往山上去了呢?
有時候一去可能快到中午才回來,就好像山裡也有一個休息的地方…

是的! 山裡就是有一個休息的地方 ─ taluhan

-
自己人這一次帶著小農人們,一起進行田野訪談。

小農人們都知道,自己家裡都有一處工寮,對工寮的了解是鐵皮屋、養雞的、養豬的、種菜的、很臭、一定要去那裡幫忙的…等等

但工寮到底怎麼來?工寮的整形秘辛,是如何從6根柱子到豪華像家裡般舒適?各式各樣的taluhan,都能成為大家所接受的工寮呢!

而工寮不只是工寮,那是載滿了許多長輩們辛勞與兒時的童年記憶!

這次就帶著小農人們,一起來「寮」一聊

怎麼「寮」-taluhan

@ 2021-12-25

圖片

透過學者文獻的整理,可以發現在布農族聚落建築的紀錄,南投、臺東、高雄地區皆有,唯獨缺少了花蓮地區的,對於一百年前,在此地居住的布農族,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究竟是如何生活的,從文獻紀錄上是看不見的,令人充滿了好奇,現在僅能從還能遺留下的石牆猜測形式,但那些隨著時間腐化的木構造、植物構造,卻不再能看見。幸好,我們還能從耆老的口中,轉述的記憶中,稍稍看見一些微光,描繪出他們生活的樣貌,

                「工寮」就是作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從過去搭建時僅是提供工作休息需求,到近代,被迫移居到現代住所後,卻成為了另一種對過往「家」的習慣與記憶。在花蓮,雖然搭建家屋的技藝至今還不算是明朗的被重現,但是工寮的再建造,相對是還留有相當技藝與方法的,從選址、設計、結構,材料的處理,表示慎重的祭告方法,以及換工與感謝,都是還停留在耆老的身體記憶當中的。如今,我們也期待,這些屬於布農族的知識體系,未來不再只是停留在口述記憶中,而是重建在我們這些布農族青年的身體記憶當中。

回上頁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