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將邀請在地居民共同參與,一款桌上遊戲的設計和製作歷程。這款桌遊將以地方社會為背景,保存並傳承該地歷史和集體記憶。一方面,本計畫希望藉此桌遊,為當代的當地青年創造渠道,消弭與原鄉社會的疏離;與集體記憶的斷裂,傳承這段無價的非物質遺產,進而重建地方認同感。另一方面,本計畫也希望能串連地方資源,配合桌遊發表會,策劃具有五感體驗的展覽;同時,我們也將舉辦桌遊工作坊,帶領學生體驗桌遊製作,將本團隊的設計理念傳授給在地學子,培養潛在的文史價值保存人才。
大家好,我們是忽悠旅社。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桌遊的套件之一 ——「事件卡」。
我們將發生曾發生在金門的事件,依照日期排列蒐集,
並且尋找事件之間的關聯性與共通性,製作了桌遊的事件卡。
事件卡在桌遊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機制上,事件卡提供了多樣且不同方向的遊戲體驗,
在競賽誰的分數最多的遊戲裡,玩家可能因為事件卡的幫助而分數超前,也可能因為它而大大地被扣分,導致最後的失敗。
內容上,玩家透過閱讀事件卡上的內容,開始對發生在金門的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們期待,事件卡的設計能夠激發玩家們的好奇心,促使他們進一步主動去了解,金門島上發生的事。
「金門日曆」照片來源:
1. 金門觀光旅遊網
2. 金馬解嚴25週年--823大遊行、507反戒嚴影像與史料回顧,「馬祖資訊網」( https://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4&t=173748)
3. 〈領袖照片資料輯集 (三十七)〉,《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50101-00039-011。
4. 《正氣中華報》(1960年6月20日)
5.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6.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
7. 約翰·多米尼斯(John Dominis),《生活雜誌(LIFE)》(1958年8月)
8. 正氣中華報(1958年9月6日)
大家好,我們是忽悠旅社。
本計畫預計製作一款以金門文化遺產為素材、軍管時期為背景的桌遊。遊戲擷取地方動員的集體記憶,以金門居⺠作為角色核心,再融合戰地前線、僑鄉文化等社會背景。
我們希望能夠讓玩家透過「選擇」,體驗金門當地人在軍管時期遇到的生活困難,在工作、動員、缺糧等情境中取得平衡,以達到自身最大利益。因此,我們以工人擺放(worker placement)作為主遊戲機制,結合了「單打雙不打」、「恐懼值」、「事件卡」等元素,作為本次桌遊的設計概念。
歷經四個多月的發想與製作,我們完成了第一版的桌遊原型,並且在台北、金門兩地進行了幾次測試,收穫了許多寶貴的回饋!
【更多金門文章:https://supr.link/kqZND】
海岸邊一排排俗稱「軌條砦」的反登陸樁
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軍事地標之一
不過,敵人除了從海上來也可能從天而降
有時,在金門農村的周圍也可以看見
一根根頂端插著尖銳鋼條的「反空降樁」
(大多的反空降樁近年來已陸續拆除)
然而,在軍民關係緊密的戰地金門
出於防禦目的設置的軍事設施
竟也有其他意想不到的用途
在戰事緩和的年代
漲潮時被海水淹沒的「軌條砦」
意外成為沿海 #居民採拾海蚵的蚵柱
矗立在農田旁的反空降樁
有時,也會被農民挪用為汲水工具「吊烏」
這兩種防禦「樁」始料未及的發展
不僅展現金門居民的生活智慧
更是戰地社會才有的獨特風景
【推薦閱讀:隱藏在金門村落間的美麗與哀愁】
https://supr.link/4b2wU
到海外打拼的金門人致富後,往往會返回故鄉置產起厝
有些人選擇興建具有異域風格的建築作為宅邸
他們帶著設計圖回到金門,聘請當地的工匠負責督建
因此,造就了許多融合中西建築特色的「洋樓」
由於並沒有統一的設計圖或興建規範
金門「洋樓」的總類實際上有相當多種
主要的兩種被稱為「番仔厝」、「番仔樓」
其中,「番仔樓」有兩個主要的特徵
1. 具有樓層
由於金門傳統民宅,一般都是閩南式的合院,沒有樓層
具有樓層的建築,最初只見於僑商興建的洋樓
因此,就被當地人稱為「番仔樓」
時至今日只要是兩層樓以上的建築
老一輩的金門人仍然會用「番仔樓」稱呼
2. 擁有外廊
「番仔樓」依據外廊的形式又可以分為
「五腳基」、「三疊壽」以及「岀龜」三種
就讓我們看看圖片介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