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林見習生

山林見習生

本計畫以臺東縣唯一的魯凱族部落──達魯瑪克Taromak作為行動地點,透過鳥類調查記錄、鳥類資源運用訪談及相關講座,以現代生物學結合東魯凱傳統民族動物學知識設計部落鳥類電子圖鑑,協助部落建構屬於部落的生態資料庫,期盼未來能進一步應用在推廣友善農業、發展部落生態深度旅遊。

夜間戶外走讀

@ 2022-11-21

今年度與部落內的去玩玩戶外探索組織合作,一同辦理夜間戶外走讀,吸引許多部落內親子報名參加,一同認識部落周邊的環境與生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大頭蛇、赤尾青竹絲,聽到黃嘴角鴞鳴唱,讓大小孩子開了眼界。一群12歲以下的孩子,夜行中開啟他們感官,從他們的小眼睛、高度,讓這次夜觀葉又看見新的生命。

 

可能是 5 個人、小孩、大家站著和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 2 個人和戶外的圖像

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高年級文化自然課程(二)

@ 2022-11-20

時間|2022.09.22
地點|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部落

圖片

延續第一週的課程,這週第一節我們先分享上週拍到的鳥類照片,並介紹他們的名字及特性給學生認識,讓小朋友補完紀錄紙上的資料。

針對比較容易混淆的常見鳥種,例如「紅鳩」和「珠頸斑鳩」,則是並陳兩種鳥的照片讓學生觀察其中的差異,我們協助他們歸納--兩種鳥眼睛顏色、腳爪顏色都不同,還有最重要的「脖子」顏色:紅鳩的脖子上只有簡單一條細細的黑色橫紋、珠頸斑鳩則是戴了一條黑底佈滿白色點點的項鍊。

接著,針對上週小朋友的提問,我們則融入了五年級自然「熱的傳播」,包含傳導、對流及輻射三種方式,穩翔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看,一隻大太陽下站在電線上的鳥兒為什麼可以不用飛走呢?牠是怎麼將身上的熱散去的呢?

第二節課,我們又到戶外啦!這次我們走出校園在附近觀察鳥類,有住家、田地的部落,鳥類的種類又更豐富了!小朋友們興奮得輪流用望遠鏡觀察,偶爾太過開心忘了注意音量,讓我們得時不時提醒他們放輕聲音,畢竟鳥類調查時除了眼睛(視覺)之外,更多時候我們得用到耳朵,也就是我們的聽覺,才能觀察到那些比較害羞、較難見到廬山真面目的鳥兒們!

圖片

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高年級文化自然課程(一)

@ 2022-11-20

時間|2022.09.15(星期四)
地點|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

感謝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朱校長的提攜,上學期我們進到學校進行中、高年級「文化資訊」社團課程,帶著小朋友利用平板及自動照相機記錄校園周遭動植物,並上傳到iNaturalist資料庫辨識、紀錄點位,過程中團隊與小朋友教學相長,深感設計課程及教學是一門學問!

這個暑假,團隊與校長、主任及校內幾位老師經過會議討論後,決定接下一項重大的任務--擔任中高年級各八週、每週二節「文化自然」課程的主要教學者。

圖片

如何將團隊過去一年多來進行的鳥調及田野調查成果,轉化為適合中、高年級孩子的學習材料,山林見習生團隊把握暑假的尾巴開始了積極的備課及討論,去圖書館把三四五六年級的自然課本、習作和教師手冊都抱回家看。

為配合學生部定領域的學習,我們決定高年級文化自然課程聚焦在「達魯瑪克鳥類文化」、中年級則是「達魯瑪克民族植物」,並依此訂定學生的學習目標,著手進行高年級八週的課程設計。

第一週的兩節課,我們先簡單做了課程介紹,帶學生思考我們為什麼要做動物(鳥類)調查、以及調查的重要性;接著帶學生認識鳥類調查的裝備,包含望遠鏡及圖鑑的使用,為了協助他們辨識鳥類、能將鳥兒的特色記在紀錄紙上,也帶到了基礎的色彩學及五感的運用。

第二節課,我們實際到校園觀察鳥類,今天很幸運的是個豔陽天,學校對面的電線上站了幾隻常見的珠頸斑鳩、八哥還有大卷尾,鳥兒們也很配合的讓小朋友有時間好好學習正確使用望遠鏡,並將觀察到的寫在紀錄紙上。

天氣實在太好了,有位小朋友在觀察珠頸斑鳩時忍不住問:「為什麼他們可以站在大太陽底下?他們不會熱嗎?」

哇,這個提問真是個絕佳的教學點!剛好可以跟高年級「熱的傳播」對應!我們一邊繼續課程,一邊在心裡思索下週課程可以如何安排。依據學生學習調整課程設計,這就是當老師最好玩的一件事情之一。

第一週的課程進行得十分順利,我們相信,這絕對會是讓彼此都十分難忘的一門課!

圖片

圖片

達魯瑪克部落東興文健站分享

@ 2022-11-20

時間|2022.08.18(星期四)
地點|達魯瑪克部落東興文健站
人物|山林見習生團隊、文健站長輩及工作人員

感謝Lavaoso的牽線,讓我們能到東興文健站與部落的長輩們分享過去一年多來在部落的田調、鳥調成果。

過程中長輩們十分投入,不僅聚精會神的聆聽,且時不時與我們互動,團隊所調查到的達魯瑪克鳥類名字與長輩們的說法也幾乎都相同,見到過去成果被長輩們肯定,讓我們深受鼓舞。

圖片

來到文健站,山林見習生團隊很幸運的又多認識了幾位隱藏版的「鳥類達人」,在協助建構達魯瑪克民族動物學知識這條路上,部落耆老就是我們的引路人,我們還有好多、好多可以向部落耆老學習的。

最後文健站Legea督導更是感性的和我們分享,部落長輩們很喜歡和年輕人、小朋友互動,而每一次有學者、後輩來訪問他們時,長輩們內心會很有成就感,也希望之後我們的研究成果能再回饋給長輩,讓長輩知道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其實能幫助到許多人。

這番話也是對田野調查倫理的提醒,我們謹記在心。

圖片

達魯瑪克文化資訊社團課程回顧

@ 2022-07-28

這學期感謝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朱校長的邀請,讓我們有機會進到學校擔任週五下午三到六年級「文化資訊社團」的指導老師。

起初夥伴們花了不少時間討論文化如何和資訊結合,又如何將山林見習生正在做的事情分享給孩子們?感謝朱校長指點方向,讓我們確認在執行「生態調查」、「田野調查」這些過程中,確實包含了資訊能力的運用。

例如,生態調查時要如何操作相機、手機並用電腦進行紀錄,田野調查時如何拍攝、錄音,以及最後如何呈現我們所做的事情,這些都是資訊能力的培養。只是,要運用什麼媒介或平台,讓國小階段的孩子們了解、並願意關心、紀錄周遭的生態環境呢?

幾經討論之後,團隊最後選擇「iNaturalist」這個平台。iNat是一個以紀錄、辨識動植物的線上平台,也是一個強大的、動態的、可以讓使用者們互相交流的資料庫。當使用者上傳一張動植物相片時,iNat的資料庫便會協助辨識這張照片的物種,若資料庫無法鑑定,也可以交由線上的專家及自然愛好者協助辨識。

此外,重視在地化、會根據使用者及相片位址提供建議及物種俗名,加上可以運用平板、手機操作,操作門檻低的優點,也是我們決定利用iNat平台進行教學的原因。

一個學期實際操作下來,我們也發覺iNat真的是老少咸宜、能夠培養「公民科學家」並且擁有強大功能的資料庫。在此分享我們不斷進行滾動式修正之後的課程安排,實際每一梯次操作模式也會有所不同。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並給我們建議,謝謝!

第一週|
1. 臺灣(達魯瑪克部落)野生動植物
2. iNaturalist平台介紹
3. 建立iNaturalist帳號

第二週|
1. 自動照相機功用及介紹
2. 分組選擇位置並架設自動照相機

第三週|
1. 運用平板拍照記錄校園植物
2. 上傳照片並實際運用iNat進行辨識

第四週|
1. 回收自動照相機並檢視相片
2. 上傳照片並實際運用iNat進行辨識

第五週|
1. 課程複習及測驗

達魯瑪克的小米

@ 2021-11-04
今天跟巴樂絲naina (音:乃娜,魯凱語的媽媽)去看許多長輩的小米田,但是經過颱風,山上一些小路都被斷樹斷竹擋住了,我們用雙手抓住它們慢慢移除,沾滿了泥土,加上一把大彎刀,上車後我還順便把紅茶坐爆了,巴姊姊說這是三個女人上山驚魂記(爆笑)

巴姊接著講了一段魯凱語的招魂話(招回我跟妹妹的魂),說她帶兒子上山回家前都會特別講,還要叫兒子的名字,避免小孩玩太開心魂魄還留在山上沒跟回來,大意是:「(名字),要吃晚飯啦,別忘記回家!」

小米田不只是小米呢~還傳承著好多文化跟禁忌,種小米就有小米靈,不能心懷歹念跟做壞事,會招致噩運,小米也會長不好。

科學調查與在地觀察的結合

@ 2021-10-06

自年初到現在,每個月都會到達魯瑪克周邊進行鳥類調查,目前已調查到64種鳥類。其中1級保育類1種、2級保育類11種、3級保育類4種。而在達魯瑪克鳥類文化調查裡面,被命名的鳥類有30幾種,非常豐富。調查中亦有發生部落文化有紀錄,但調查沒有紀錄的狀況,因為該物種因其習性,不容易在一般鳥類調查中被發現,此時便仰賴在地部落平時觀察及記錄,才能夠資料更為完整。

帝雉thiathioy(帝雉),因習性偏好中高海拔環境,不會在低海拔的達魯瑪克部落周遭出現,但獵人上山狩獵時曾記錄過。

你的嘴唇像紅嘴黑鵯一樣

@ 2021-09-01
 
https://fb.watch/7KFRIJNJ1l/
 
訪問達魯瑪克兩位kaingo,學了好多種鳥的名字、聽了幾個傳說故事,聊著聊著很快的過了一個多小時,原本以為已經問得差不多了,沒想到kaingo無意間看到我準備的紅嘴黑鵯照片,瞬間彷彿想起什麼似的,說了句「這有一首歌啊!」
便唱了起來:
 
「你的眉毛像彩虹一樣(彎彎的)
你的眼睛像太陽一樣(笑起來瞇瞇的樣子)
你的鼻子像叩頭蟲一樣(尖挺挺的)
你的嘴唇像紅嘴黑鵯一樣(紅豔豔的)
你的牙齒像梳子一樣(整整齊齊)
你的耳朵像扇子一樣
你的手招待所有人
你的腳像國寶魚一樣(這我不懂為什麼?)」
 
kaingo吟唱的這首歌謠是以前達魯瑪克部落男生對心儀的女生唱的情歌,不直接稱讚女生長得有多麼美麗,而是以動植物及物品特徵比擬女生的容貌,浪漫又含蓄的表白,歌詞中亦可見族人對事物細膩入微的觀察
 

【達魯瑪克鳥類文化田野調查】

@ 2021-07-29
達魯瑪克的褐林鴞與灰林鴞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兄弟,跟家人上山的時候,不小心在森林裡走失了,迷路了好幾天才找到路,當他們要走回到部落時,卻被大水擋住。他們為了要渡河,試著把身上的揹兒袋撐開,變成像羽毛一樣,想要飛過暴漲的溪水回家,但一直都沒有成功。
等到大水消退,他們的家人找到他們的時候,他們身上已經長滿了羽毛,而且很硬,拔不下來,最後,他們決定留在山上。
並且他們說好一個在中低海拔,一個在中高海拔,平時不相見,只有等到冬天的時候,才會在中海拔相遇。
———————分隔線—————————————
雖然標題是達魯瑪克的褐林鴞與灰林鴞,但這只是我的個人猜測,因為大哥是用族語,不確定指的是哪一種,有賴之後的調查。
現在能使用的線索有三,第一是大哥說故事中的貓頭鷹為大型貓頭鷹,而臺灣森林大型貓頭鷹有三種,黃魚鴞,灰林鴞,褐林鴞,其中在達魯瑪克地附近森林有見過褐林鴞,也符合族人所說的中低海拔環境。至於另外兩種,黃魚鴞有食繭的紀錄,灰林鴞則不清楚。
第二線索是分佈差異,一種是中低海拔,一種是中高海拔,剛好與褐林鴞與灰林鴞的分別符合,褐林鴞在中低海拔,灰林鴞在中高海拔。雖然達魯瑪克部落附近都是淺山,海拔約一千多公尺,但他們說以前會到深山去,海拔兩千多公尺,會看到帝雉(thiyathiyo),所以應該有機會看到灰林鴞。另外有提到當冬天時他們會相遇,這符合鳥類的降遷行為,當冬季來臨時,高海拔的鳥類會下降到中低海拔渡冬,像是松鴉,但灰林鴞有沒有這樣的行為就不清楚惹。
第三個線索是族語發音,達魯瑪克在為鳥類命名的時候、多採用聲形詞,像是大冠鷲為Kwaw 竹雞tikrai 領角鴞 lro’o 等 都是從他們的叫聲衍伸出來的名字。 在做調查時,族人有說出他們的叫聲,但是我認不出來~~~之後要找族語老師協助了。 不過其中一個像褐林鴞小朋友的叫聲。
 

與鳥兒共處

@ 2021-06-28

大家好,我們是山林見習生,我們熱愛山林,並試著找尋與萬物共存的平衡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我是分隔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年的一通電話,開啟了我們跟達魯瑪克部落的接觸,我們進到部落協助調查鳥類資源,意外發現部落裡有很多跟鳥類有關的故事。

小米農說著傳說

"小米採收前,我們會罵小鳥,不要把我們的小米吃完,留給我們當糧食。但我們也會跟鳥兒分享小米,小米在採收的時候,要由下坡往上坡採收,如果不小心錯過小米,也不會回頭採收,就留給部落其他弱勢的人及小鳥,希望他們也能夠活得好好的"

每個部落都有自己與萬物的故事,希望藉由此計畫,能夠收集這些資料,並編撰為文本及教案,藉由教育讓學員學習部落是如何跟萬物共存。

小米與小鳥

 

回上頁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