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所在教育工作室

所在教育工作室

去年,仁和國小龍鳳獅隊正式走入歷史,卻突然在學校聽見有人在練鼓鑼操的聲音。原來是就讀國三的前團員,有意號召隊員們重組國中組龍鳳獅隊參與比賽,希望能發揮所長拿下冠軍,也能藉此增加升學的競爭力。然而,半個月後,得知因舞獅全國賽的時間正好要會考,大部分的隊員在國三生的升學壓力下,孩子們確定無法組隊去比賽了。   於是,我們也開始思考在故事中看見的龍鳳獅、教育與孩子們的微妙關係。我們邀請教練在暑假期間,跟國中生分享那些鮮少聽見的文化故事,進而反思自己能為這項慢慢消失的傳統技藝做的嘗試與努力,並將這些看見加以整理,使其能延續成為仍在學習龍鳳獅傳統技藝的小學生們的文化課程。

【龍鳳獅文化學堂】第二站:雲林縣飛沙國小

@ 2021-11-07
這次,我們一起,讓知識活起來了!
 
就在11/4,我們搭乘著上次的帶領經驗,前往龍鳳獅文化學堂的第二站:雲林——飛沙國小
飛沙國小
 
我們將蒐集到的龍鳳獅知識濃縮再濃縮、去蕪存菁,在有限的90分鐘課堂中,帶給孩子們最精華的三大主軸:龍與獅的由來、龍鳳獅遊臺灣、套路與故事。
 
飛沙國小
 
飛沙國小
 
我們希望能夠透過文化課程的實踐,讓孩子們有紮實的技藝之餘,也能夠透過故事或是口傳歷史,學習這些技藝的內涵。像是套路中獅子的淨身儀式,便藉由活靈活現的獅舔背、 獅咬腳套路動作來表達。
 
在場也有兩位小飛沙自告奮勇,為我們整裝表演獅咬腳的動作,透過這個連結,日復一日的練習,便產生了更豐富的意涵在其中,而這樣的示範,也正是孩子們的專業所在呀!
 
飛沙國小
照片:飛沙國小提供
 
課程結束後,聽著校長分享學校和龍鳳獅的奇妙緣分。那些保存在儲藏室的道具「沉睡已久」,直到10年前左右才再次見日,一練就到了現在。這次的再出發,不但重拾技藝,也將龍鳳獅列為校訂課程的一環,努力將龍鳳獅的文化內涵融入課程,「雖然我們是偏遠地區的孩子,但是當我們站出去跟別人介紹龍鳳獅文化時,我們也是同樣充滿自信的!」校長這麼說道。
 
所在很榮幸能夠因著文化課程走進兩間用心的學校,我們也期待文化知識能夠繼續流動,豐富這群孩子,也讓他們在辛勤練習的汗水、光榮的獎盃之後,能夠撥開一層又一層的紗,更加認識這個傳統技藝的故事與美麗。

【龍鳳獅文化小學堂】第一站:嘉義 柳溝國小

@ 2021-11-07
八月底,舉辦完給國中生的龍鳳獅文化學堂工作坊後,開始整理教練分享的龍鳳獅知識內容,也透過教練的介紹,聯繫到接下來的兩間合作學校。

在10/26這天,我們來到了第一站:嘉義——柳溝國小

柳溝國小的龍鳳獅隊成立至今已有13年之久,社區也有自己的獅隊呢!不過,龍鳳獅是怎麼出現在臺灣的呢?
 
於是,我們帶著孩子一起搭上時光機,回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的時刻,說著第一代老宗師劉美堂來到台灣的原因與留下來的契機。孩子們跟著我們故事的引導線,化身為各村落的角色,合力解除一個個村落收到的任務挑戰。
 
圖片
 
「牠有頭髮,所以是北部獅。」
「這是客家獅,因為牠的嘴巴是方形盒子形狀的。」
「我覺得這是花東獅,因為上面有加上原住民的圖騰。」
在解任務的過程中,孩子們認識了台灣各個地方的舞獅特色,也更瞭解平常在練習的龍鳳獅套路,有哪些故事內涵。
 
圖片
 
圖片
 
雖然礙於時間的關係,還有很多故事來不及一一跟孩子們說完,但相信這次的課程只是個起點,讓孩子們開始好奇:龍鳳獅還有哪些故事呢?
 
而我們,更想當一座橋樑,將文化知識重新設計與轉化,串起這項無形文化資產與孩子、學校的關係,讓學校老師能藉由我們整理出的資料庫,告訴孩子們更多關於龍鳳獅的故事。
 

龍鳳獅快閃絹印活動——印一條有文化的毛巾

@ 2021-11-07
謝謝 三秀園 的邀請,我們才有機會打開新的一扇窗,以體驗活動為媒介,讓更多人認識來自北港的龍鳳獅文化,並且完成讓參與者成就感滿滿的多色套印網版印花小方巾 。
 
圖片
攝影:晃晃Roam Creative Design Studio 許翰殷

「弟弟,你們學校不是也有舞獅隊嗎?」還記得活動中有一位爸爸向他的兒子問道,也讓我們有機會能夠向他們介紹龍鳳獅的文化,以及文化保存路上的那些不容易。
 
還有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在這場體驗活動中,不只有小朋友帶著好奇的心來玩,甚至也有曾經在毛巾工廠工作過的參與者前來體驗,把印好的毛巾曝曬在剛剛好的柔和陽光下,搭配著活動會場古典雅緻的樂音,懷舊的氛圍也瀰漫在空氣裡。
 
為什麼是你們來做 ?」其實在執行各式土地教育、在地文化推廣的專案時,我們不只一次問自己,也不只一次被其他關心我們的人如此的叩問。
圖片
攝影:晃晃Roam Creative Design Studio 許翰殷
 
圖片
攝影:活動參與者提供
 
我們是兩個沒有練過舞獅的人,那些虎尾毛巾產業的高潮迭起對於我們而言,也是歷史。不過那並不代表這些土地的故事對我們來說就不重要,當我們今天踏上了這片土地,這些來到眼前的故事,不論高昂或低落,都是讓我們所在的這個地方之所以為現在樣貌的因子。
 
而我們很清楚我們在做的事情,是用好玩、有趣的方式讓更多的人認識它們,甚或有機會更進一步思考這些文化與自己的關係
圖片
攝影:活動參與者提供
 
也因此,這次的活動中,我們也要特別謝謝與我們慷慨分享許多龍鳳獅文化與故事的吳教練,還有虎尾網版印花師傅張老闆。
 
其實在昨天活動的尾聲,網版印花師傅也帶著太太悄悄的來到現場。「這個毛巾掛在這裡,還真的很漂亮啊!」兩夫妻在我們收工之後來到攤位看看我們,如此說道。
 
做了一輩子的工作,到現在還是深深喜歡著,「網版印花太多好玩的地方了。」老闆說,除了印花外,還有更迷人的部分,藏在製版和調色的細節裡。
 
我們也正著手將這些故事搜集進《街仔頭串到巷仔尾》這本線上刊物中。我們希望能夠透過紀錄與分享,讓更多關心土地的人們,有機會透過我們的文字與圖像,更親近這些我們不一定有經歷過,卻在土地這條故事線中隱隱影響著我們的產業記憶。
 
圖片
也謝謝在一旁欣賞悠閒樂音的關有仁老師為我們畫的速寫畫作!

教練講古時間:跟著舞獅去旅行!

@ 2021-09-05

在上半場的工作坊中,教練帶我們透過歷史文獻看見了舞獅文化的開始與發展,而下半場,教練也準備了精彩的課程,讓我們跟著舞獅去旅行吧!

花、東地區(花蓮、宜蘭、台東一帶):充滿藝術價值的獅頭

花東地區其實沒有舞獅文化,只有原住民文化。如果有在舞獅,大多也是從西部傳過去的,也因此,花東的獅頭,帶有一些台灣西部獅頭的味道,又揉和了一些東部的原始與粗獷樣貌。而這樣的獅頭在創作時較著重於觀賞與藝術價值,因此往往過於笨重,不適合作為舞獅表演用的獅頭。

圖片
圖片來源:教練 吳登興 提供

圖為台東黃俊然老師製作之獅頭。教練說,黃大哥是做齒模的師傅,所以從他做的獅頭,看見逼真的牙齒!也再次驗證了花東獅頭的藝術性與創造力。黃俊然老師的獅頭多展示於「獅王博物館」,有機會可以前往探索。

北北基一帶:北部獅 / 𥴊仔獅(kám-á sai)

會稱呼為北部獅為「𥴊仔獅」,主要是因為下巴是用𥴊仔去做的。北部獅的特色是下巴會開合,有頭髮(教練:有沒有看到頭髮很帥氣!江湖在走,帥氣要有)、沒有鬍鬚。控制獅頭下巴開合的方式是運用關節運動的寸勁,耳朵是黏緊的,不會動,獅被顏色也比較簡單。一般我們在歌曲裡聽到的「弄獅」,指的就是北部獅的舞獅方式。

圖片

圖片
圖片來源:教練 吳登興 提供

桃竹苗地區:客家獅

再來來到客家人的大本營啦!由於桃竹苗地區客家文化色彩濃厚,也因此,當地的客家獅特別的盛行。客家獅的耳朵一樣是固定的,嘴巴會動,屬於「活動嘴」的獅頭。客家獅主要會由一隻猴子(小面)、大頭娃娃(大面)演出一場小戲,有濃濃的客家古調味道,舞起來也相對比較溫文儒雅,具有一種樸實的美感。然而,上了競技場,客家獅卻是相當居下風的。漢人的舞獅風格較霸氣,也因此,客家獅在比賽時,經常被台灣獅所打敗。在看客家獅表演時,應多著眼於漳州古調之美感,從動作中,感受客家人的生活之美,也可以試著從小戲中感受套路當中的儀式性。

圖片
圖片

圖片來源:教練 吳登興 提供

中部——中彰投雲嘉:舞獅文化百花齊放的所在

鏡頭帶到中部獅,教練不自覺地流露出了對於中部舞獅多元予重視細節的欣賞,「中部舞獅就是很細膩,又很龜毛,又很浮誇就對了」。弄獅時期待能達到「人獅合一」,這樣的精神才能夠表現出舞獅的美感。難度動作也相當多元,像是翻滾、跳耀,還有不同角色之間的互動默契,獅頭創作亦有多種表現,整體而言,大幅的增加了舞獅表演的多元性和可看性。

圖片左:老虎頭,弄虎的道具 / 右:臺中外埔弄虎的畫面

圖片
左:北港德義堂古早時候的獅頭 / 右:西螺七崁阿善師製作

圖片
左:彰化振興社製作之獅頭 / 右:嘉義民雄平和館獅頭
圖片來源:教練 吳登興 提供

高雄、台南:宋江獅

高雄與台南的獅陣,除了舞獅以外,亦在佈陣中展示宋江文化。獅頭造型簡單,比起華麗的獅頭,更重視儀式、套路以及武術的呈現,這種舞獅比較威猛,卻也因此少了一種剛柔並濟的感覺。

圖片
圖片
1910年,宣統年間、日治初期清朝人舞獅的畫面。
圖片來源:教練 吳登興 提供

無形文化資產:龍鳳獅

線上工作坊的最後,教練更與孩子們分享了這項最早可以追溯到甲午戰後的文化故事,而龍鳳獅,也正是這群孩子過往練習的技藝。

龍鳳獅由甲午戰爭後第一代祖師清朝水師劉美堂所傳授,並由第二代祖師蘇大鼻傳承下去。因為龍鳳獅的造型跟表演方式奇特,所以日治時期,便成為國家招待賓客時的常見表演。

圖片昭和9年,1934年

圖片
早先的龍鳳獅場景
圖片來源:教練 吳登興 提供

龍鳳獅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有五獅共舞,當中除了常見的舞龍,亦有一隻「鳳」的角色。此外,以前常見納入戲球的橋段,鑼鼓陣中還有許多少見的樂器,像銅笛、海螺等等。採多鼓演出,亦有小嗩吶。以前的龍鳳獅,還有使用大銅獅(獨角獅頭),有文場(龍鳳獅)也有武場(宋江陣)。由此可知,以前的龍鳳獅表演,陣容之浩大,非現今所能想像。

雖然現在練習龍鳳獅的人不多,能夠傳承技藝的老師也不多,但是吳教練仍然希望能夠盡自己所能的推廣這項技藝,舉凡畫獅頭、舞獅、鼓鑼陣,樣樣難不倒他,在練習的時候,看著他忙碌穿梭在不同角色之間,也是時有的事。

圖片圖片來源:教練 吳登興 提供

上圖為新竹新港國小拍攝之龍鳳獅開箱文,可見得龍鳳獅已不若過去的光景。雖然如此,教練與孩子仍然願意用當代的方式去記錄這項技藝,這樣的精神,也讓我們感到欽佩。

除此之外,教練更於2018年,邀請來自新竹、雲林及嘉義7所自己指導的學校,共160位學生,帶著50頭龍鳳獅齊聚北港,來場龍鳳獅大會師的謁祖活動,就是希望孩子們不要忘記文化的根。

圖片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50頭龍鳳獅 北港大會師謁祖

龍鳳獅的精彩文化故事,就在這裡告一段落了。接下來,我們也將把鏡頭拉近到當中的大埤學子,看見這群熱愛舞獅的孩子,上了國中以後,在自我認同與社會主流價值交織之下,與熱愛的龍鳳獅文化,又會譜出什麼樣的故事呢? 

教練講古時間:講到龍鳳獅,不可不知的二三事

@ 2021-09-04

盤點這群獅隊孩子過去練習龍鳳獅的經驗,我們發現在學校的練習中,較少有時間和機會聽教練吳登興分享龍鳳獅的文化故事 。我們發現,孩子們對於龍鳳獅的文化其實是有好奇的,而教練也期待能夠利用孩子的課餘時間,跟他們聊聊台灣的獅頭文化無形文化資產龍鳳獅技藝的故事,也因此,就這樣串起這群退役獅隊成員和教練了!

由於原本預計舉辦活動的時間適逢颱風侵擾,於是工作坊改以線上形式辦理。雖然隔著螢幕,仍然不減內容的精彩,我們和孩子們,都聽得津津有味呢!

圖片

舞獅是從什麼時候傳下來的呢?

往前追溯舞獅子的歷史,是唐時期西域進貢給中國的。而獅子的崇高地位,與佛教是脫不了關係的。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看見有菩薩坐在獅子上面,像地藏王菩薩的坐騎諦聽,跟我們舞的龍鳳獅一樣有獨角。諦聽可以聽出你的善惡,聽出你的本性。而獅子信仰與佛教、廟宇產生很大的連結和關係,也因此在廟宇、宮廷的廟堂,都可以看見有守門「石獅子」的蹤影。

一直到唐代,便一種有名的舞蹈叫五方獅子舞,那也像極了龍鳳獅的樣貌。當中有獅子、還有大頭佛,再加上宋江陣兵器,陣仗大概有一百人之多,可以看到當時規模的龐大。

醒獅、北獅......,到底這些獅頭有什麼不同呢?

北獅,看起來像北京狗,獅被與獅頭沒有連結在一起,所以舞法跟我們的臺灣獅不一樣。北京獅有個很大的特色,是會在當中加入球的道具,而難度動作是「跳桌」。

再來是南獅(廣東獅)。我們可以從以往的港片舞獅片段中看到,當時的獅被其實是長的。現在之所以會改短,主要是為了跳樁方便,而獅尾的手會去扶在獅頭的腰上,讓獅頭的人能夠跳躍。難度動作的話,則是旋轉360度以及視跳樁的難度而定。

台灣獅就是我們目前在舞的舞獅類別,舞的重點就是弓架、馬步、技巧還有整體跟鑼鼓的配樂,都是比賽的要件跟要求。如果你能做到一定的難度,像是翻獅的速度、獅子和獅鬼翻越的速度劃一,並且注意在翻轉時不能打結,便能在競技場上奪得佳績。

台灣獅子的分類就很複雜了,不過大抵就是分成4+1種類型,分別是:畚箕獅(pùn-ki sai)𥴊仔獅(kám-á sai)雞籠仔獅(ke-lam-á  sai)盒子獅(a̍p-á sai)。而其中一種變形,大約從日治時期末開始出現,介於雞籠仔和𥴊仔之間的造型。

台灣最早的舞獅,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台灣最早的舞獅,記載於高拱乾於康熙33年(西元1694年)《臺灣府志》中:「歲時漢人用此禮,土番無也。元日蚤起,少長咸集,禮神、祭先、羹飯後,詣所親及朋友故舊賀歲......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裝束仙鶴、獅馬之類,踵門呼舞,以博賞賚,金鼓喧天;謂之『鬧廳』。

而其中仙鶴應指現今之白鶴陣,獅則為舞獅,馬則為竹馬陣或布馬陣之類。

那台灣最早被記錄的舞獅圖片呢?則是於清光緒16年(1890年),有一個外國人叫格利馬尼,他到萬金天主堂看漢人跟平埔族、客家人一起舞獅。當時的人,就已經把獅子畫出來了,而這就是客家獅。

圖片
圖片來源:健行筆記——
【台灣老故事】歐洲人騎馬遊萬金—150年前受西方人喜愛的臺灣旅遊景點

圖片圖片來源:傳統雜技主題知識網

從文獻中發現歷史,又從歷史當中發現了技術,可以這樣三者之間互相的對應。

龍鳳獅最早的圖片紀錄,則是昭和4年(1929年)由施玉山畫的〈朝天宮的祭典〉,當時這幅作品入選第三回台展的東洋畫部,施玉山仔細地描繪北港朝天宮前的街景及廟會當下發生的情景,以重組和剪貼的方式將當時所見記錄下來。

圖片施玉山的《朝天宮的祭典》(1929)
圖片來源:第三回台展圖錄。

教練最後也提到,「我們練的龍鳳獅,除了自己的體育或是個人的練習以外,其實某個層面也延續了古先民的生活、文化還有古先民對於美感的重視。

教練的這番話,也十足地說明了在了解龍鳳獅文化的過程中,這些老照片的精神性。

龍鳳獅文化學堂,開課啦!

@ 2021-08-25
歷經了疫情、颱風的波折,總算在昨天迎著大埤的艷陽,在充滿了故事的三秀園,舉辦給國中孩子的龍鳳獅文化課啦!
 
等等, 這跟所在之前的土地教育有什麼關係? 
在過去一年執行土地課程的歷程中,我們時常辯證著:什麼是土地教育?與雲林切身相關的農業課程是土地教育的一環,但是我們相信每一個地方都有著多樣的剖面,而這些剖面的總和,才得以形塑這個獨一無二的所在。於是,在這次的課程中,我們決定更深入大埤的土地,用文化陪著這群曾經參與獅隊的大孩子,再走一哩路。
 
龍鳳獅與鄉村的相遇
龍鳳獅教練吳登興曾在訪談中提到,練習這些武藝的人們,從械鬥頻傳的清領時期,就發揮了地方巡守隊的精神,用好身手,保護著地方的安全。再到日治時期,有些拳腳師傅也有整復推拿、使用藥草的專業,既能保護當地居民、又如同地方中醫師般的他們,在當時是相當重要的存在。
 
然而,隨著現代化的演變,這些地方拳腳師傅的整復專業慢慢不復存在,當功能性逐漸消逝,傳統民俗技藝的保存,就慢慢面臨了褪色的可能。
 
正是因為如此,文化教育才更顯得重要!「龍獅製作技術」、「龍鳳獅文化」兩項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吳登興教練時常奔走於各間中小學、裁判講習場,無非就是想要更多地推廣這項技藝,讓孩子透過練習、上場表演、比賽,成為文化傳承的種子,更有許多孩子因為站在競技場上,更加看見自己的耀眼。
圖片
 
龍鳳獅文化學堂 , 開課啦 !
在昨天的龍鳳獅文化學堂 中,幾位隨著升學而未能繼續練習龍鳳獅的孩子,跟著我們一起回顧了在學校練習龍鳳獅的時光。有人在分享時提到了「遺憾」,不論是因為疫情無法出隊的那場比賽,還是想要號召同伴重新組隊,卻因為課業壓力而無法成行的心願。也正因為這些小小的遺憾,才把我們聚集在這裡,帶著我們一同回顧、一同感受,也跟著我們的步伐進行設計思考的練習,透過同理心地圖,慢慢凝聚出在學校的龍鳳獅課程推廣時,那些關鍵人物的共同需要,然後一起跨出那一步,成為推廣龍鳳獅文化的新起點。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接下來將會陸續分享文化學堂中的點點滴滴,敬請期待!

故事的開始—— 2020年,龍鳳獅畢業攝影計畫

@ 2021-07-19

圖片

龍鳳獅這項傳統技藝,在我與夥伴入校前就已經在學校蓬勃發展,學校的龍鳳獅隊,更經常是民俗技藝競賽場上的常勝軍。

然而,隨著學校發展的項目越來越多,龍鳳獅的練習時間亦受到了擠壓。這樣硬底子的功夫,除了練習套路之外,練的是心性、耐力、體力,更重要的是透過一個個在場上的角色傳遞角色的精神,若是沒有長時間的經營,練習起來也會吃力許多。

圖片

在這樣多元發展的期盼之下,一項項的才藝與社團活動慢慢佔據學生的課後時間;在地的民眾,亦有欲撕掉「雲林=陣頭文化」標籤的家長;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學校人數漸少,能夠加入獅隊的人也隨之減少。種種推力之下,龍鳳獅這項跟農村文化密切相關的傳統技藝,也逐漸地遭受到挑戰。

入校至今四年有餘,在過程中,不斷的想找到自己的位置,與這個在地的傳統技藝對話。期間試圖透過訪問重要關係人的方式,想了解鼓鑼操的樂器有什麼特別之處、龍鳳獅的各個角色與道具特別的地方,特別做了簡報向小孩介紹,卻越發看見自己的貧乏。亦想像過以拍攝紀錄片的方式,寫下傳統技藝式微的故事。有過這麼多的念頭,但最想知道的還是,作為一個異鄉人,自己的角色可以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呢? 

曾上過一門政策倡議的課程,當中提到作為教師的我們,是「教室裡的人類學家」的概念。當我們蹲點在學校,看著眼前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為此事而發聲,但需要想的是,在這之中,誰支持、誰反對、誰得利、誰受損。這樣的思考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在起而行之前,好像需要更常穿進其他社會角色的鞋子中,感受他們的心情與每一個決定背後的原因。

然後想起了那些想要撕掉陣頭文化標籤的地方家長、想要發展孩子多元興趣的教師們、注重孩子學力發展的大環境,它們通通都與龍鳳獅的式微有關,但這些價值亦是我們需要重視與傾聽的,而不必然需要與之抗衡。

那麼此刻的自己,能夠做些什麼呢?
 
眼前的這些大孩子是自己第一年導師班的孩子。
與雲林在地的攝影師討論過後,決定給孩子們一個獨一無二的畢業照拍攝計畫。帶著龍鳳獅的裝備到稻田裡,為自己曾經是龍鳳獅隊一軍的成員,留下紀錄。到稻田取景,其實就象徵著帶著這個文化「回家」。
圖片
事實上,龍鳳獅與農村信仰文化有著莫大的關連,學校的孩子們因為練過獅陣的關係,在六房媽祖過爐時,獅陣的學生時常有機會坐到大鼓前露兩手,遶境、稜轎腳,更是街坊巷弄從不缺席的活動。從小就沉浸在這樣的農村信仰環境的孩子,練起龍鳳獅,蹲起馬步,自然特別有味道。

面對傳統文化的流逝,身為異鄉人的自己,仍在尋找自己與之共處最適合的田野。現在這個階段的自己,羽翼雖漸豐,還未能飛翔。但我們仍能用自己的方式,在這片土地留下一些痕跡,讓這些痕跡,成為未來孩子回家的指引。

攝影計畫 合作攝影師
許翰殷,瞬時写真創辦人,亦為雲林返鄉青年。除了攝影外,也以本身視覺傳達設計專長,透過獨立策展籌劃,欲將雲林在地文化與設計創意結合。2020年初於雲林舉辦《印展》,經由展覽分享雲林北港活版印刷師傅及活印時代故事。〈稻田裡的龍鳳獅〉計畫為翰殷的公益攝影計畫,希望藉由拍攝獅隊孩子在稻田裡的身影,寫下龍鳳獅與孩子的故事,回應自己對於家鄉文化的殷切關心。
回上頁 回上方